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多维渗透德育功能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8月   作者:曾繁昌
[导读]

曾繁昌   大埔县教师发展中心德育研究部  5142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8-023-01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导学校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从不同角度渗透德育,笔者结合我县实际,就如何合理地开发和有效地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德育作为校本课程的研究谈谈个人的的看法。
        一、乡土资源生活化,渗透爱家乡的教育。
        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 对生活在农村孩子而言,乡土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是最好的德育素材。如高陂镇中心小学为传承和发扬本土陶瓷文化,不但开设了“陶陶文化”校本课程,让学生们从小与陶瓷结缘,同时还与广东富大陶瓷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校企合作,举办“富大杯”学生陶艺手工制作等比赛活动,从“识陶”到“学陶”,再到“玩陶”,最后到“创陶”的过程,让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宣传家乡的陶瓷文化,努力做家乡文化的传承者。
        二、乡土资源民俗化,渗透家乡美的教育。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积淀,对存在于其中的伦理道德、善恶美丑标准等具有巨大的影响作用。古村落中如节庆、祭祖、婚俗、礼仪、交往等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活动,它蕴含教化育人目的,通过表演的行为方式进行身教,是德育观念内化后的外显,使德育教育更直观、具象,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百侯中学排练的《鲤鱼舞》,它又叫鲤鱼灯,寄物寓意,借助舞蹈艺术形象思维的比兴手法,通过拟人化的舞蹈动作和语言,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大埔百侯镇侯南村的《鲤鱼舞》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原系我们汉族发源地黄河流域广大群众歌颂夏禹治水功德的舞蹈,相传大禹治平洪水后,万民庆贺,有五尾金鲤溯河而上,千里破浪,力跃龙门,参加庆祝,属花鸟鱼虫一类的抒情民间舞蹈。又如大埔中学排练的《花环龙》,它源于大埔北部地区的民间龙舞一软腰龙基础上,结合“刚中带柔、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的特点,以“文舞”、“软舞”为基调,以“站、蹲、跪、团、骑、坐”独特的舞技舞法,既可临大小广场,又可登大小舞台,还可以在室内厅堂表演;甚至骑上高墙,或坐于小桥上作舞;既适合于山区活动,又宜于城区表演;既富于浓郁的山乡特色,又具有新时代的气息,花环龙先后被大埔县、梅州市、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乡土资源时代化,渗透爱祖国的教育。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铭记历史才能走向未来。乡土文化资源中红色基因是植根于我们党和军队的肌体、流淌在全体党员和革命战士血脉中的遗传因子,蕴含着我党我军的精神密码,是中华民族共存共荣的精神族谱。如三河中心小学打造红色讲解员,缅怀革命先烈,聆听讲解员讲解,给学生带来心灵深处的震撼,让学生亲身感受革命光荣历史,见证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加深对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深厚情怀,增强民族凝聚力。再如为了进一步做好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激发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苏区精神,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让学子热爱家乡、了解家乡,广德中学从2021年开始,分年级组织广中学子,在毕业前到中共南方工作委员会旧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四、乡土资源个性化,渗透五育并举。
        由于各个学校在地域特点、校园文化、学生家庭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乡土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不能生搬硬套,照本宣科,还应该因校而异,以校为本,充分体现校本特色。同时要与时俱进,注重积累,不断反思,进行优化,趋于完善。
        总之,乡土文化资源紧扣当地实际,涉及的内容都是学生所在地区常闻、常见的,将乡土文化资源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相结合,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都有重要的意义。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