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分析 马珂丽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8月   作者:马珂丽
[导读]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简略阐述和归纳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在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回顾了政治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问题。

马珂丽    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委党校
【摘要】文章以时间为线索,简略阐述和归纳了政治经济学发展在各时期的主要特点,回顾了政治经济学发展的过程,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问题。
【关键词】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8-199-01

        1政治经济学的早期发展
        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由英国威廉•配第创立,经过18世纪的亚当•斯密,到19世纪初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他们把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视点转向生产领域,在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本质,对经济学的形成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阐述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运动规律。
        ②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萨伊,马尔萨斯等人。他们抛弃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成分,抹煞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掩盖资产阶级、土地所有者对无产阶级的剥削,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
        ③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19世纪初期,反映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西斯蒙第和普鲁东。他们站在小私有者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赞扬农民经济和行会手工业经济,主张保存资本主义生产,改良分配办法,使生产者不再与生产资料分离,企图以此保存私有制,达到社会的普通平等和幸福。这种观点,违背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具有空想性和反动性。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伴随着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到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也日益明显和尖锐,整个无产阶级处于极度贫困状态。慢慢地工人们开始在压迫中奋起反抗,工人运动的发展,迫切要求创立科学的革命理论。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无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创立了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完成了政治经济学的革命变革。其主要表现在:第一,透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上实现了变革。第二,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原理,指出了商品价值的真正来源,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第三,发现了剩余价值,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指出地租,利息,利润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实质,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第四,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揭示出各种经济范畴的历史性,科学的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灭亡的必然性。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苏联,中国的发展
        列宁率先在俄国领导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进一步研究了社会主义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问题,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在列宁之后,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问题,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等问题,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中国,毛泽东从中国具体的社会经济实际出发,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中,经济理论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根据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情况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实际,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和发展。
        4政治经济学今后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经济学认为社会主义必然而且只能实行计划经济,而西方经济学认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能实行市场经济。但目前,在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崭新理论以及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实践面前,这两个基本理论都面临着历史的检验。
        同时,经济学基本理论因为世界经济发展一体化和新经济的出现,面临着改造与重建。一体化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在全球的推广和深化,是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重新配置,而以往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则是以一国经济为基础,显然不能适应新的需要。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带动下,以生物,海洋,环境,航天等高新科技为龙头,以三低(失业率,通货膨胀率,财政赤字)一高(增长率)为特点的新经济确实提出了一系列新问题,需要不同于传统知识的新解答。
        要讨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社会转型期的作用就必须首先明确何谓“社会转型期”。其实“社会转型期”是社会学的专业术语。关于“社会转型”的含义,在我国社会学学者的论述中,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体制转型,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二是指社会结构变动,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它是指一种整体的和全面的结构状态过渡,而不仅仅是某些单项发展指标的实现。社会转型的具体内容是结构转换、机制转轨、利益调整和观念转变。在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三是指社会形态变迁,即“指中国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封闭性社会向开放性社会的社会变迁和发展”。笔者个人认为现今中国的国情是三者兼而有之,所以是典型的“社会转型期”。
        面对着时代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今后经济学必须需面临的三个转变:从追求物质增长向追求知识增长转变,从追求经济增长向追求经济发展转变,从追求自然开发向追求人脑开发转变。这是在新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的过程中,对马克思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强烈冲击。
参考文献:
[1]苏东斌.政治经济学的现代形态[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2]于良春.经世济民----经济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2.
[3]周又红.政治经济学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
[4]胡强仁,张崇康.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程构想[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