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时期下初中道法学科中相关知识点的教学解读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8月   作者:徐寒露
[导读] 笔者思考,怎样有效结合特殊时期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品质和关键能力。笔者分别从道德、法律、国情三个文本教学角度,提炼四部分知识点链接,尝试四类教学方法,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

徐寒露   温州市瓯海区仙岩镇第二中学
【摘要】笔者思考,怎样有效结合特殊时期的实例,引导学生分析情境,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性品质和关键能力。笔者分别从道德、法律、国情三个文本教学角度,提炼四部分知识点链接,尝试四类教学方法,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为中心”的有效课堂教学。
【关键词】学为中心 有效课堂 知识重演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8-179-02

        笔者思考将疫情等特殊时期下的学情特点和实践教育相结合,运用特殊时期的现实内容教学结合文本知识,达到真实性教学,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达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性课堂。
        一、直击特殊,解读情感促道德
        (一)材料互动,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结合经历特殊时期的真实情感,合理运用以下道法知识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主动参与课堂,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培养学生健康生活的核心素养。
        1.从“我的视角”里选材
        课堂上学生以“直面特殊时期”的等视角提炼话题,用演讲、朗诵等形式,讲自身的经历,讲身边的故事。明白生命是独特的,一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容不得轻视,要对病毒和生命保持敬畏之心。
        2.在“热门话题”中选材
        灾难面前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又是坚韧无比的,在灾难面前发掘自身的生命力量,可以逐步培养自己面对困难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
        3.以“亲身体验”处选材
        基于学生特殊时期体验感悟,强调让学生在真实的亲身经历情境下,主动参与亲身实践,提高课堂的活动性,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去实际解决,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意识。
        (二)教师导动,培育品质养良好道德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价值引领与实践导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最核心的理念。利用教师的导动教学,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出履行美德和利己主义、特殊时期下的非法行为和勇于承担责任的行为,对立面的两者可运用比较方式教学,促进学生培养责任担当的核心素养。
        1.正反双面碰撞思维
        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它的内涵中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教师善于向学生提出合适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中学生应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从而培养学生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对比中为那些身上所拥有善良的爱国的勇于牺牲的美德的人们点赞。
        2.积极评价树立良好品质
        网络是双刃剑,你们是如何利用网络?学生回答不一,教师善于用因网络生成的问题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安全观,提倡正能量,提高一定的辨认能力,同时建立多层次评价标准,根据不同学情学生给予不同的评价。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呢?对于疫情等特殊时期之下坚持集体主义的行为,教师给予肯定,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引导学生充分意识到集体主义的重要性,明确应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使学生树立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
        通过教师导动法,善于抓住疫情中人性的闪光点,从正面引导学生,树立信心,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从而在教学中发挥道德的德育作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



        二、纵横分析,追本溯源普法律
        【问题驱动,加强学生的法治教育】
        着眼于情景中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采取层层递进的呈现方式;追随现象,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探究本质。用案例分析、法治在线等视频教学方式引发学生兴趣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对科学精神的核心素养的认同。
        1.在横向比较中生成问题
        问题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是点燃思维的火种。利用典型事例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实施性问题是问题驱动法落实的基础。教师运用横向比较法进行问题的驱动,打开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有效结合材料碰撞出问题生成,为课堂开展更深入探究奠定问题基础。
        2.在纵向的发展中理解知识。
        对于横向比较分析形成的问题,教师要善于运用法治在线等新闻专题节目,用特殊时期案例分析,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解释以上疑问。认同法律禁止做的坚决不做,从而提高法律意识,树立辨别事物是非的严谨态度。在初步落实事实问题的结论后再继续纵向深入讨论。通过对事物层面的认知了解,进一步提升到对事实的本质寻求,这样的纵向比较分析最终达到对知识的真正意义上认识。
        对问题的横纵分析可以促进学生在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中探究,从点到面,从表及里,从个人到国家层层联系引发思考,从而使教学的整体性和逻辑性更强。
        三、归结启示,叩击人性寓国情
        【多元互动,不同角度综合国情教育】
        法治教育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在于价值观的引领。但是文本中价值观的抽象性往往得不到学生的共鸣,因此课堂上的多元互动教学手段起了关键作用。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感悟,小组探究、课堂辩论形式思考问题,强化教学过程的师生、生生的双向性,促进学思并举,以养成学生实践创新的素养。
        1.学生与文本间的对话
        在疫情等特殊时期的生活背景下,以核心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与可持续发展的文本对话:“我们的地球怎么啦?我们人类该如何做?”以问题串联起环境、资源和发展之间关的关系并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在学生与文本理解互动中,树立起全球的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人类社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和必要性。
        一个个鲜活又沉重的例子和文本的解读有效结合,以批判性的思维对此现象进行解读,激发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再次归结时事的出启示: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2.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
        引导学生明白公共卫生是个国际社会共同面对的课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形成合力,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要性的话题,明确话题下的交流对话,有助于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层次性能力。教师以自身的素养和认知潜移默化地学生,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学生与学生间的辩论
        通过解读时事热点,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如何把“全面小康、中国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相联系,学生通过辩论明确实现全面小康和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需要各国人民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创和平美丽的世界。充分发挥时事热点的作用,作为有效的教育资源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丰富的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就其中热点展开辩论等方法,生生互动,课堂上开展交流与争鸣,在应用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体现了课堂多元互动中的开放性原则。引导学生主动切磋,勇于探索,构建互动的真实课堂。凸显出“学为中心”的理念,促进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月霞.课程教学改革的几个关键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15,第2期.
[2]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联合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文摘 [J].教育文摘,2016第12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