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政治课堂教学中问题设置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5月   作者:赵建龙
[导读]

赵建龙    陕西省靖边县第三中学  陕西  靖边  718500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2021)05-047-03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良好的课堂设问对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迸发学生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富有成效的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当下的高中政治课堂在问题设置上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诸如:许多教师喜欢把问题切细导致课堂问题过多,严重影响学生思维深度的挖掘;有些老师提出的问题大多处于记忆认知水平,缺乏难度,导致学生参与思考的积极性不高;有些老师的课堂设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问题之间缺乏逻辑性,因此无法形成合力,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提升。这种种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我们必须对高中政治课堂问题设置进行研究,提高课堂问题设置的水平。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的设置高中政治的课堂问题呢?
        一、设置序列化的问题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为此,我们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我在执教《经济生活》中“为人民服务的政府”这一框时,使用序列化的设计——“抗疫态度篇”“抗疫行动篇”“抗疫成就篇”将本课的内容串联起来。
        在“抗疫态度篇”中,我向学生提供材料:“疫情发生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全面部署,不惜一切代价全面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通过设置“请从政府的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不惜一切代价的原因。”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明白: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采取一切措施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抗疫行动篇”中,我向学生提供疫情发生后,我国政府为抗击疫情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利用“我国政府有那些职能,这些职能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学会看课本。然后再追问“这些职能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在比较、分析中学会区分政府的不同职能。



        在“抗疫成果篇”中我首先通过数据对比向学生展示我国政府在抗疫中的伟大成就,再通过问题“我国政府为什么能够取得抗疫战争的胜利?”让学生一方面感悟我国政府管理和服务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感悟,增强对我国政府的认同感。
        二、设置开放型问题
        开放性问题是相对于有明确条件和明确结论的封闭性问题而言的,它是条件或结论不完全。相较于封闭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已知信息量更少,问题功能更为综合,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学生对某一问题的认知,具有更大的创造性,更加适合探究性学习,开放性问题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
        我在执教《政治生活》“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框内容中“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时,设置了“面对我国政府的严正立场,你想说什么?为什么?”这一问题,相较于封闭性问题“为什么要维护我国国家利益?”这样的开放性问题不仅有更多的思维角度,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还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主动学生,提升学习的效果。同时也达到了让学生更充分地感受我国的坚定立场,更充分地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的效果。最后也落实“发展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一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素养。
        三、设置多层次的问题
        多层次问题的设置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
        在执教《坚持国家利益至上》这一课时,我设置了不同层次的问题。首先设置识记层次的问题:“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有哪些?”通过回顾这一旧知导入新课。然后设置了理解层次的问题:“你能列举出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实例吗?”引导学生加深对“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这一知识的理解;接下来又设置了评价层次的问题:在本次中美交锋中,我国政府正面交锋的原因有哪些?通过对比本次交锋与以往的不同,使学生更好的明白:国际关系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其中根本因素是国家利益;国家综合实力是影响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因素。同时让学生感悟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建设的成就。最后设置综合运用层次的问题:请从国家利益的角度预测中美关系的走向和发展趋势。促使学生学会应用基本知识分析并预测中美关系的走向,促进学生思维深度的发展。
        通过设置多层次的问题,很好地考虑了学生的实际,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觉到课堂上的知识是可接受的,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而这一切的关键在于设计精当的问题,促进师生互动、反馈评价,从而提高学生的高中政治学科素养。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