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宋玉 浙江省瑞安市莘塍第三实验小学
【摘要】儿童的科学认识发轫于其身体与自然世界的直接相遇与建构的过程中,其身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小学科学教学倡导儿童“动脑——动手”学科学,动脑即“思”的过程,动手即“做”的过程。“做”是“思”的验证和表现,“思”是“做”的目的和保障。基于对传统科学教育哲学和教育实践的审视与反思,着力构建“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
【关键词】做思共生;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6-013-01
“做思共生”科学课堂教学与一般的科学课堂教学既有共性,也有其独特的实践性、自主性、创新性和激励性的特点。根据“做思共生”的课堂教学的这些特性,去有效选择适合的教学途径,去导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做”和“思”的能力,从而有效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培养学生科学探索热情,奠定做思共生基础
好奇心以及科学探索的热情是促进学生科学意识萌芽的催化剂,也是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激发学生实践操作热情的前提条件。在好奇心和兴趣的驱使之下,小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探究当中,产生强烈的科学探索欲望,进而在科学活动当中提高科学素养。小学科学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科学探索热情的激发和培养,以便为做思共生打下坚实基础。针对学生在科学学习当中的疑问和好奇心,教师要避免用敷衍了事或者是粗暴处理的方法打断学生,应该保护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热情;并以此为突破口加强对学生的科学教育与引导,让学生萌发出更大的科学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操作。例如,在学习动物进化时,为了丰富学生的直观感受,优化学生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动物园观察动物。对于学生在观察过程当中提出的问题,教师要适时引导并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可以将好奇心转化成为科学探索的行动,促使学生将思考和行动整合起来。
二、制订计划,以思导做
制定探究计划是从动手操作的角度把猜想与假设的内容具体化、程序化,这是一个复杂的推理、假想思维过程。为了能够将实验的内容、材料、步骤以及实验注意事项讨论清楚,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动手“做”之前给予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结合讨论有针对性地提供一些方法的指导,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按照“制订方案—展示方案—质疑方案—完善方案”的路径全面、有序、深入地推进,通过这种导向性很强的“思”,确保制订计划落到实处。例如,在“摆的研究”教学中,针对“摆的快慢可能和摆长、摆重、摆角有关”的假设,教师在制订研究计划的过程中提问:“如果要研究摆长是否影响摆的快慢,设计实验时只改变什么,不改变什么?”当学生回答只改变摆长不能改变摆重和摆角时,教师追问:“如果同时改变了摆重和摆长行不行,为什么?”学生解释说:“如果同时改变了两个因素,究竟是哪个条件影响了摆的快慢就不好确定了。”在这样具有引导性的互动中,学生深刻意识到在对比实验中控制变量的重要性,教师及时进行干预,引导学生的“思”向纵深挺进,提高了制订实验计划的效率,“思”在前,“做”在后,确保探究活动高质量落实。
三、利用生活实际为科学学科做思共生提供学习资源
新课程实施后,小学的科学学习已经成为小学的重要课程,科学试验也在小学普遍得到了正常开展。但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学生出现误差等原因,小学的科学实验很难顺利完成。现代信息技术为小学科学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验条件,如多媒体课件等不断形成关于实验信息的实验课程的演示,不断提升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切实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也为科学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科学学习的做,许多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动手实践,动手学习。生活中的许多科学现象,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就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学习资源。例如,生活中的冷热现象,生活中谁都知道,都有过体验,但要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热量的形成,热量的多少,学生就没有思考过,也不知道。在教学中就可以用用一块铁加热后让学生去感受热量的变化, 也可以用一壶水加热。当水加热到50度时,让学生去体验水的热量。有的学生用手直接摸杯子就会觉得水很热,带个手套,就会觉得有温度,但不感到烫人。带上不同的手套,会明显感到温度不同。同样的温度,可在不同的条件下会感到明显的不同。这就告诉学生,对冷和热,在同样的条件下会有不同的感觉,这就是生活中的保暖和防寒的生活常识的科学依据。生活中到处有科学,教学中要利用生活资源去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常识,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科学。例如,同样一个物体,在不同的境况下会有不同的感觉。生活和生产中就会利用这些科学知识和原理进行生产。如杠杆原理,用一根长棍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 就可以撬起很重的物体,用上一个轮子就可以拉走很重的物体,这些看来很简单的道理,实际上就是生活中的科学。在科学教学中,就要一边引导学生思考,一边引导学生动手,让科学在学生的做学共生中去体会生活中的科学。
结语:
科学教学中,做前思、做中思、做后思、思前做、思中做、思后做的不同形式应结合学生的学情、教材的内容适度使用,从而使做与思的融合更为凸显。且行且思,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只有在“做思共生”的指引下,不断思考,反复实践,不断修正,才能打造出高效、灵动的科学课堂,从而实现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樊勇.项目化学习下小学科学课堂初探——以月相观察为例[J].启迪与智慧(中),2021(05):27.
[2]吴颜,刘永泉.小学教育专业《地球科学概论》教学改革探微[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0(01):87-91.
[3]王兆琦.“深度学习”下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策略——以《造房子》一课为例[J].陕西教育(教学版),2021(04):43-44.
[4]李建英,马倩,李新潮,陈新荣.小学科技教育资源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河北省Q市为例[J].办公自动化,2021,26(07):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