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解题“逆向思维推理法”——对“地质运动”过程类分析试题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21年8月   作者:张薇
[导读] 通过对历年的高考真题的分析,本文运用逆向思维推理这一解题方法,更好落实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观,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

张薇     广西南宁市第四中学五象凤凰校区  广西  南宁  530000
【摘要】通过对历年的高考真题的分析,本文运用逆向思维推理这一解题方法,更好落实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观,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
【关键词】地质运动过程类  逆向思维推理法
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1128 (2021)08-060-02

        一、概论
        近年来,高考真题出题角度颇为新颖,考查到的逻辑应用思维较强,面对较为复杂的地理分析类试题,学生一旦不认真仔细研判题目,就容易“一看就会,一做就错”。
        究其根本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地理解题思维固化,囿于知识结构的深化,缺乏解题技巧。而高考真题往往需要学生自我提高地理综合分析和研判能力,考查点聚焦于实际解决能力而非平时死记硬背。
        尤其在思维层次、角度、结构等发散思维及“总分总”逻辑递归能力上强化对应试学生的选拔,提振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逻辑思维本质是探索与发现事物的内部本质联系和规律性,然后通过方法论归因提纯,是人类从普世认知演化到落地解决的高级阶段。解题思维本质上则是对客观问题的解构,尽可能的搜集现实世界中所需素材,通过一定方法进行逻辑推理,使其形成某种规律性的呈现,从而最终达到解决客观世界问题的过程。根据研究近些年的高考真题思路,发现创新型试题已成为高考出题的一种新趋势,单一的解题思路已不足以应对此类高考试题,因而,我们更应该鼓励培养学生多元化解题思维。
        新的高考试题中,有一类关于“地质运动”过程类分析的试题,考查的知识点类似,但使用的地理背景材料不同,问法也较为新颖,导致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即使能写出相关知识点,但没有进行过程推理,也没能拿满分。经过对近些年的“地质运动”过程类分析试题进行探究,发现逆向思维推理法解题更有效。逆向思维是指对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由果及因,开启上帝视角,从最终结论按时间线回推,把已知的结论变成论证分析的过程,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再剔除无用条件,往往可以简单得到答案。
        二、高考真题分析
        现在高考对学生解决地质运动问题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国家的考纲要求是:
        ①课程标准: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同时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②能力要求:学会分析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及成因。
        针对高考的考纲要求,我截选了2017年北京卷和2020年全国二卷的地质运动过程类高考真题,使用逆向思维推理法进行了解题思路分析。解题过程如下:
        在解题过程中,首先读取材料,获取可用的信息。湖泊东侧有河流注入,西侧有断块山,结合地壳运动的内外力作用,用逆向推理法可得:湖泊←盆地(积水成湖)←断裂下陷(地势低)←地壳运动产生断层←断块山(题干呈现)。由果推因,组织语言,得到答案:巴拉顿湖周边属于断块山,是经地壳运动形成的,地震使得沉积的地表变成了一个个盆地,盆地中不断聚集的雨水逐渐形成了湖泊。
        解题过程见图2。
        图2
        解题过程中,首先读取材料,获取可用的信息。金沙江金矿较多,有断裂,流域上游等高线密集,结合地壳运动的内外力作用,用逆向推理法可得:①金沙——河流堆积作用强——流速慢;②矿石出露——河流搬运作用强——水流急;③金矿+断裂——风化、侵蚀作用强——岩石裸露。由果推因,组织语言,得到答案:金沙江及其支流两岸裸露的金矿石,会在外力作用下风化,或崩塌、破碎,随流水进入金沙江,金沙江比降大,水流急,搬运能力强,能磨蚀矿石,进一步破碎矿石。当河流流速减小时,河流挟带的金沙在河床不断沉积、富集,形成沙金。



        解题过程见图4。
        图4
        通过以上高考真题分析,不难发现,运用逆向思维推理法解“地质运动”过程类分析试题,
        能让学生更好理解内外力作用于地表形态的原理,选用该方法分析2020年、2019年、2018年高考中曾出现过的地质过程类型真题,都有很好的效果,降低学生错题率,同时能加快答卷速度,提升同类型解题效率。在其他同类型的过程分析类型题目中熟练掌握该技巧,学生必然能厘清解题难点,游刃有余从容应答。
        此外,解题前,还需要学生对营造地表形态的内外力作用熟练掌握,在设计“有果推因”过程时,认真分析题目和解题思路,要根据过程分析的需要,结合内外力作用的基本理论,按照学科的逻辑关系进行推理,合理地把分析思路、内容浓缩成简练的话语,保证内容的正确性,表达的规范性。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逆向思维推理法的解题在地理解题教学与做题过程中的深化运用:
        1、在设计地质运动逆推过程前需要认真分析题目,灵活运用解题思路,读取材料,获取可用的信息。先从结论开始,根据题目抓取题干和题意,需要结合课堂上重点讲解的内外力作用理论,抽丝剥茧一般盘清楚逻辑关系,一步步向前推理,合理地把分析思路、内容浓缩成简练的词语,描绘由果推因过程图。总体说来,绘图比文字叙述更简练、直观,且保证过程的正确性,内容的规范性。
        2、列出过程图后,在每个环节加入因果关系,找到已知条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之间的关系,利用知识点解构因果要素,进一步完善分析思路。
        3、 最后根据思维逻辑过程形成可自定义的解题方案,完成解题过程的答案书写,使用专业术语表达思路,文字精炼,重点突出,做到每一步都有理有据。
        很多题目都值得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即使最终分析手段指向同一思维演化路径,还是可以强化对答案和解题过程的理解。在解题结束之后,可以复盘整个解题过程,看能否将解题的思路凝练出来,固化成为解决新版本问题的方法,不仅仅停留在针对某一题某一问的表面分析中,从而培养地理思维,提高比较、转化、问题解决的能力。
        四、总结
        就培养学生地理学习核心素养这一基本面来说,也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论,如何帮助学生培养其分析推导能力,笔者在此提出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要培养学生思维结构化。面对问题需要先行提出假设性推导,在反复对假设进行验证的同时,让学生训练出“把握整体,粗略抓住重点问题”的快速识别、甄选问题的能力,从而树立解决思路框架;在不遗漏关键性问题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奥卡姆剃刀原则,即如无实体,勿须新增,再对推导点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通俗点来讲,就是套用思维模型,先加法后减法,逐一进行分析验证,最后得到结论。
        其次需要大量练习,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解题大数据,确保每一种类型题目都有两种以上解法,对于思维训练生来说,做题完成才是学习的开始,通过复盘比较解题方法的差异,分析它们是如何开始推理的,是从哪个角度分析推理的,以及切入点是什么?然后对比一下自己分析推理差在那方面,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和改进。
        还有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鼓励学生把平时接触到的新鲜事物或者好的感悟,随手记到笔记本上,通过大量的积累实践,就会感觉到思路慢慢清晰,分析推导问题也有自己的想法。
        最后实践来源于生活,要教导学生学会多观察的能力,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每个事物,找到每个事物的特点,从特点出发才能了解到这个事物的全貌,这样慢慢就会发现分析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了。
        这几年的高考,“地质运动”过程类分析的试题考查的几率比较大,这体现了高考更重视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也要求学生有更强的分析推导能力。本文运用逆向思维推理这一解题方法,较好地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更好落实了地理教学的核心素养观。
参考文献:
[1]王爱芬,雷晓.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实现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1):33-37.
[2]杨明,地理试题透视六大解题思维,2020.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