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中共托里县委党校)
摘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战略之一,这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的背景下对"三农"问题提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农业农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托里县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有效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振兴;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吹响了乡村振兴的进军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党的十九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反复提及乡村振兴战略,并且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推动这一战备提出具体要求。对于有4乡3镇66个行政村的托里县来说,深入探究实现乡村振兴应踏准的最优路径,对高效可持续地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乡村振兴内涵丰富,既包括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也包括治理体系创新和生态环境进步,是一个全面系统综合性的概念。针对托里县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采取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推进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建设,哪些村该集聚人口,哪些村该撤并,哪些村该保留,需要科学谋划,避免形成前任的“政绩”、后任的包袱,前人修路建房,后人挖路拆房。“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中”。村庄整治建设造福当代,泽被后人,前人在干,后人在看,因此,规划必须高水准,有前瞻性。村庄规划要坚持实用性与艺术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充分体现地方特点,文化特色和时代特征,好的村庄规划是凝固的艺术,历史的画卷,力争规划和建设一批具有较高水平、能够百世流芳的名村庄。规划设计一批各具特色、魅力的精品村庄。形成“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乡一线天、一线一风光”的格局。
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顺应村庄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势,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因地制宜,分类推进,不搞一刀切。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宜采取有的放矢,各有侧重的方式分门别类的统筹推进。
集聚提升类村庄。现有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村庄,占托里县乡村类型的大多数,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科学确定村庄发展方向,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保护保留乡村风貌,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村庄。鼓励发挥自身比较优势,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支持农业、工贸、休闲服务等专业化村庄发展。
城郊融合类村庄。县城郊区的村庄,具备成为县城后花园的优势,也具有向县城转型的条件。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乡村风貌,在治理上体现县城水平,逐步强化服务县城发展、承接县城功能外溢、满足县城消费需求能力,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实践经验。
搬迁撤并类村庄。对位于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以及人口流失特别严重的村庄,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生态宜居搬迁、农村集聚发展搬迁等方式,实施村庄搬迁撤并,统筹解决村民生计、生态保护等问题。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活动,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
二、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构建乡村产业体系,要围绕全面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坚持以农为本,协调联动,融合发展,以全面提升乡村人口承载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方向,充分发挥托里县农村自然资源、生态资源、民俗文化和特色产业等优势;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借鉴和运用工业化理念和方式,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培育壮大休闲农业、智慧农业、电子商务、创意农业、品牌农业;以产业化联合体为平台,推进乡村融合,坚持“市场主导、农民自愿、民主合作、兴民富民”的原则培育发展一批带农作用突出,综合竞争力强,可持续发展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的一体化农业经营组织联盟,深化成员间高效协作,完善利益共享机制,为农村经济发展、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创业增收流入持久活力。建设“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风情魅力村庄,实现村庄风貌、村落文化和村庄经济的同步提升。
三、推动生态振兴,焕发乡村新活力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直接影响文明的兴衰演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革命,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对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托里县,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推进重点生态功能区转型发展,引导和激励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严格的源头保护、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科学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建立以生态旅游为重点、生态工作转型提升、生态农业精品化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推进绿色发展。
大力推进绿色生产模式,进一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和轮牧休牧禁牧的力度;开展耕地轮作休耕试点,持续降低农业资源利用强度,实行农业节水工程,有效提高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落实国家农用土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要求,分类实施严格保护用地管控和流通量修复;切实改变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使资源、生产、消费等要素相匹配、相适应,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避免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推进衣食住游等向勤俭节约、文明健康的方向转变,引导村民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崇尚生态、保护生态环境的新风尚。
推进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风貌的基础上,将绿化规划与地形地貌,村庄布局、产业培育、风土人情等有机融合,全面推进村庄绿化,利用房前屋后空地、边角地等,重点抓好家庭绿化,街面绿化和休闲绿化地建设,挖掘绿化潜力,突出身边增绿,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加强村庄道路的绿化美化,构建景观优美,结构稳定,功能有效的森林生态屏障。
发展林业美丽经济。以高效生态为导向,结合村庄优势和特色,发展木本干鲜果、油料、药材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大力推广“一亩园万元钱”等兼具美化生态和经济价值的种植模式,促进农民增效。
治理乡村污染。积极创造条件,加大乡村种养殖业污染、建筑垃圾整治,实现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基本覆盖,有效减少种各种污染。
培养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采取可行的分类方式,推进农村土垃圾分类和综合利用,实现“户装、乡运、县处理”全覆盖、强化“门前三包”,分区包干,定责定酬考核兑现,建立健全村庄环境卫生的长效保持机制。
四、积极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要着力抓好利益平衡、政策引导、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和管理等几个重点问题,以此推动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
鼓励承包农户流转土地。乡、村干部要深入做好农户工作和政策引导、努力让流转土地成为农户的自愿行为,对一些主要进行自给性生产的农户,帮助计算生产成本,对比收益以确定土地是否流转,对于一些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将其安排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劳动,除土地收益外,使其还可以获得工资性收入。
大力支持带动力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工商资本在资源整合、技术吸纳、市场拓展、质量控制、规范生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支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积极接包流转的土地,将发展农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推出一批支持各类新型农业主体投资创业,特别是要吸引返乡的农民工、复员军人、大学毕业生将实行申报制的农业项目优先安排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社与农民利益关系更加稳定和密切的优势,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提高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在更大范围区域农村的覆盖性。
加大对土地流转的服务和管理。一是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要依托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建立完善县级服务中心、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三级服务网络,积极开展信息发布、政策咨询、价格评估、协办手续等服务。二是建立土地流转信息网络。要通过建立信息网络和流转交易平台,使供需双方能够及时、全面、准确地获取可靠的土地流转信息,尤其为那些自愿流转的农民提高合法的、更多更好的流转渠道,为那些耕种有困难的农民家庭能够及时找到土地流转的出路。三是积极培育具有较强专业性、独立性和权威性的中介服务组织。要按照市场发展需求,为土地流转双方提供专业咨询、土地评级评估、土地托管保险及融资等各种中介服务。四是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管理和监督。要全面推广合同制度,土地流转双方必须签订规范的书面合同,村内之间进行土地流转要报村级组织备案,村外之间进行土地流转须经村级组织同意、土地流转双方应与村级组织办好手续,并报乡镇农经管理部门审查和签证,禁止乡镇和村级组织代替农户或越过农户签订合同。加强对土地流转合同的监管,提高合同履约率。
五、建立完善的推进体系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需要有完善的推进体系作为保障。
完善的组织体系。一是加强和改进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要坚持和完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机制。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负责、农村工作部门统筹协调的农村工作领导体制,落实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责任制,切实解决好一些地方对“三农”工作重视不够,抓得不实等突出问题。二是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单靠农口部门抓不行,所有相关单位都要参与进来,全社会都要共同致力乡村振兴。三是全面夯实农村基层基础。积极创新符合农村发展趋势的党组织设置方式,理顺农村各类党组织隶属关系,加强基层干部选拔、培养力度,通过纪律约束和制度激励,让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找到平台,脱颖而出,慵懒无处容身,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提高各项政策执行力。
高效的工作体系。一是建立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在系统谋划、明确任务的基础上,根据不同任务的内容和性质,有选择地组建相宜的工作专班,形成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二是分类指导的推进机制。科学把握乡村的多样性、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注重地域特色,针对生态脆弱村、集体经济薄弱村、城郊村等不同村情,精准施策,不盲目机械地搞“一锅煮”,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形式主义,力求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建设格局。
配套的制度体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牢牢抓住制度创新和制度供给这一关键,加强顶层设计和改革落地,加快健全乡村振兴相关的规划体系、指标体系和政策体系,以强有力的体制保障推进乡村振兴不跑偏、不越线、不停滞。
总之,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集聚各方力量,汇聚乡村振兴的强大合力,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目标、更有力的举措,努力谱写农村改革发展新篇章,实现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的全面振兴,把乡村建设成为幸福、美丽、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乡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2]满明俊:《全面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谱写农村金融新篇章》,载《学习与实践》2017年第3期。
[3]孙景淼;《乡村振兴战略》浙江人民出版社2018。
[4]张红宇:《乡村振兴与制度创新》,载《农村经济》2018年第3期。
[5]张守攻、王登举:《林业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载《中国农村科技》2018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