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航天工业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企业与学校合作是使高等院校内人才,在能力方面得到培育的有效渠道。依照教育部门相关文件的指导,提出了学校与企业融合协作育人方式。高等院校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长久合作,深入融合,共同对培育人才的方案予以制定、对师资力量与教育资源予以建设,展开课内与课外教学,从而使校企合作育人的目标得以达成,使校企双方协作共赢的目的得以有序实现。
关键词:计算机;高校;校企融合;协同育人
高校计算机学科,通常是针对地方和国家经济在发展中的需求,来对计算机专业方面人才展开培育。但是,受到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条件的限制,地方高校常常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发展脚步,造成学生毕业也就意味着失业,和社会急需电子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计算机类人才就业爆红的社会现况形成了鲜明对比。为了对此问题予以解决,设立优良的校企协作关系,使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以自身特点为出发点,走特色化的推展之路,已是大势所趋。
1、校企协作育人形式概述
地方高等院校选择学校与企业协作共同培养人才的形式主要有:
第一,学校与企业协作展开实训与实习。此种合作通过是针对某些特定的课程,包含有:专业实习、对实行予以认知等。此种合作方式在一定的范围内,解决了师资力量、教学资源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学生在工程实践方面的工作能力有所提高与增强,但是对于人才培育成果方面没有根本性影响。第二,“三加X”等方式。高校内学生在校内学习满三年,升到大学四年的时候,就可以进入企业具体训练一段时间,时间三个月到六个月不等。此种方式能够在最大的程度内使学生在职业素养方面得到提升,使其就业方面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但是常常关系到较高昂的实习方面费用。第三,企业与学校共同营造的专业。企业与学校协作办学招生,一起对专业予以营建,一起对高校学生展开培育。此种方式从根本上使教学资金、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但是由于受到地方和国家相关政策方面的局限,惟有极少数的高等院校具体展开,并且此种模式的费用范畴属于高标准收费。地方高等院校内的计算机学科专业需要对校企协作新方式展开深入的探究,以此使高校自身的发展与培养人才方面的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分析校企融合协同育人的方式
2.1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使人才培育方案更加规范
相关工作者在对高校培育人才方案进行制定的时候,高等院校十分清楚本校在办学方面的条件及发展的具体方向,对专业科目、设计经济的实际发展、所涉及的行业有自己的逻辑思维认知,通常惯于从知识的规范性视角对人才培养进行考虑。企业以专业领域竞争为立足点,通常惯于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所处社会的发展和具体需求变化视角,来对问题进行深入的考量。学校与企业双方在智慧方面的碰撞与融合,能够使培育方案更为有序化、合理化,更加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相互贴合。长时间的合作,能够使高等院校内的专业建设始终满是活力、保持鲜活。
2.2通过校企融合协同育人使课程教学实践力度增强
企业单位参与到实际运用专业技术类型的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来,主导学生的实习、综合设计类课堂实教,具有成熟特点的企业模块与项目进入地方高校的课堂,从而使课堂教学的实践性、工程性力度获得增强。大学生在对计算机基础理论与语法等展开学习以后,直接进入到工程项目方面的训练当中,降低了繁复的低等级专业技能练习损耗,继而使工程方面的素养得到稳固提高。校企融合的方式背景下,企业与学校双方共同建设资源、共同享有资源,共同展开人才培育和课程教学,校企理念思维碰撞,专业技术和知识相互融合,共同进步与成长是必然性结果[1]。
3、对校企协同育人融合程度进行分析
其一,企业与学校理念的有效融合。企业与学校共同对人才培育方案予以制订、展开教学资源方面的建设、施行课外与课内实教,融合了校企双方间在发展方面的思维理念、人才培育观念、教学与教育方面的观念。其二,校企双方资源方面的有效融合。对人才展开培育的过程,使用与建设的资源涵盖有企业与学校双方面的专业设备、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场地资源等。此种资源方面的融合起始于人才培育的基本需求,与校企双方的进步和发展需求间的有机融合相匹配。以校企协作共同建设创业、创新实验室作为例子,高等院校提供相应的场地,企业提供设备资源,一起在课外有序组织大学生参与到,创新与创业实践活动中来,继而使大学生在创业创新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科目竞赛所得的成果,用人企业的实际收益,是近乎量身打造的人才,及具有潜力的创新成果所转化[2]。
4、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方式
企业与学习合作、生产与教育相结合已成为高校教学革新与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已经上升到我国教育革新与人才培育的核心性战略高度。依据国家有关文件的指导,针对地方性高等院校电子计算机专业,在实际办学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企业与学校相互融合,共同对人才展开培育的方式,内容有:一,学校与企业相匹配。计算机领域内企业很多,愿意和地方高等学府合作的单位也极多。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等院校常常改换与其展开合作的企业,这就使企业与学校双方之间没有进一步合作的契机,校企协作始终停驻在独立的教学阶段层次。高校想要使校企有序融合,使双方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得以达成,就需要其选择稳定长期的企业伙伴,校企双方必须拥有足够的时间,共同对人才方面的培育展开探索与研究。双方协作的流程、思想理念、行为持续碰撞并逐渐融合,双方之间逐步建构成了一个极为稳固的融合体系,人才培育的各个阶段都 能够有序化、高效化、稳固化实际展开,从而使预期的目标得以达成。校企双方共同育人模式能够有效展开,最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校企双方间必须高度契合与匹配。如果企业太过强势,就会造成人才培育的方向与正确的轨道相悖,实用性人才方面的培育会转变为职业教育,所培育出来的人才类别会较为单一化,对社会需求的实际应用范围会变窄,脱离高等院校培育人才的初衷。反之,如果高校太过强势,用人单位的意愿在培育人才的过程中得不到实现,不能确保用人单位的利益,校企双方合作存在的价值会丧失,校企融合育人模式会沦为表面化、形式化。二、校企融合协同育人培育方案的制定。有关高校人才的培育、行业领域的发展,企业具有着和地方高等院校不相同的视野角度,其对于目前社会的具体需求及发展变化触觉十分敏锐,对高校学生在毕业时,应掌握的技能和知识有着非常清醒的思想认知,对于大学生毕业后五年左右能够到达的专业,与职业成就有着比较精准的预判。企业与学校共同对培育目标、毕业需求、课程机制予以制定,一方面能确保培育人才的目标更为有序化、合理化,课程方面的设置以毕业具体要求予以达成,毕业要求撑持培育目标予以达成,并且与高等院校的具体规范相符合,同时将企业的智力与理念予以有效融入。另一面,经由这些工作双方的共同展开,企业在对高校人才培育计划方面能够具有更为深入的理解,清楚各教学阶段创设的预期目标和各种原因,企业在这些工作具体展开过程中,将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结果将更与高校预期的目标相符合,这是现今由地方高校主导、用人单位辅助的企业与学校协作根本不能够达成的结果[3]。
结束语:
学校与企业有机融合协作进行人才培养,取得共赢。从地方高等院校视角来讲,培育人才方面能力的提升,能够不断培育与社会实际需求相应的计算机类专业实用型人才,能够获取到教学教育方面的改革、教学资源有序建设、师资力量方面的有序建设、专业科目竞赛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能够为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注入全新的动力。从企业角落来讲,能够获取到长久稳固、为其量身订做的人才储备,能够取得地方高等院校长时间的智力方面协同。
参考文献:
[1]徐芳,徐秋月,程军.校企协同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2):111-116.
[2]郑小东,刘宁,陈建辉.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校企融合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1,17(08):146-148.
[3]赵浩,李盼盼,赖晓燕.地方高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计算机时代,2020(07):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