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充满愉悦的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科学教育前沿》2018年11期   作者:杨晓钢
[导读] 语文教学是基础语言的教学,是朴实的教学,是美的教学。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忽视语言训练,造成语文"双基"不落实,造成语文效率低。《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双基教学呢?
       杨晓钢 (四川省泸州市力行路小学校     四川 泸州     646000)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8)11-018-02
        语文教学是基础语言的教学,是朴实的教学,是美的教学。现在的小学语文教学,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忽视语言训练,造成语文"双基"不落实,造成语文效率低。《新课标》也提出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新课标》精神,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落实双基教学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卢梭说过:"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的东西"。喜欢要的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  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愿望。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当一个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主动、心情愉快地学习,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兴趣是推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强大动力,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活跃因素之一,是维持教学活动的情感纽带,学生对所学学科兴趣越浓厚,其学业成绩一般都会越理想。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关键是看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否被激发。万事开头难。教育作为一门艺术,课前激趣犹如文章的"凤头"。
        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方法很多,学生不同,课文不同,方法也就不同。李吉林老师设置的情境教学充满着"童真"、"童趣",具有审美化特征。儿童在其间享受审美的愉悦,同时又由于情境与儿童带入的生活经验相关联,儿童的原初经验就很容易在情境的背景下被激活起来,传递到孩子的大脑,并一步地"涌现"为被孩子们意识到的经验,就可以促进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就是我们说的主体的觉醒。因而,教师要因地制宜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使学生的学习动力相对稳定、持续发展,为求知做好铺垫。
        缺乏美感的教学,便成了没有色彩、没有生气、没有情趣的单纯的符号活动。那必然是枯燥无味的。学生与生来具有的审美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很难产生愉悦的情绪,教学的主体性就很难形成。如:我们在上《雅鲁藏布大瀑布 》这一课时,就可以从教学实际出发,抓住儿童心理特点,运用多媒体展现图画, 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相信此时此刻的学生已完全置于仙景一般 这种以"美"为境界的教学,通过情境设置,使学生能主动地学习,也能让儿童的思维飞起来。
        二、转变观念,以疑促学
        古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在平时的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并敢于提出问题,才能在学习上真正地"动"起来。我们的课堂应该还给学生,老师仅仅是孩子们的一个引路人,课堂教学不能完全依照教学设计来,很多时候,应该从孩子们的提问质疑中,发现教学的切入点,改变我们机械的教学方法,随机应变,课堂也完全可以由孩子们做主。但是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提高质疑的质量,要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注意到的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条理性和创造性。读句子质疑,诱导学生围绕中心角度提问,能提高质疑的质量。如在教学《少年闰土》一课时。让学生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然后便问:"读了这三句话,你们想知道哪些问题?"学生便会从读的体会中出发,从学生的主体出发提问题:(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事?(2)"他们"指的是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又如教学《中彩那天》一文中,让学生读中彩后父亲的表现的句子。引导学生质疑,读了父亲的表现后你有什么疑问。他们提出:⑴中彩后,父亲应该是很高兴的,可他为什么神情严肃,丝毫看不出中彩给他带来的喜悦?⑵为什么他咆哮着要我滚开?通过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善于质疑,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一般中见特殊,特殊中见一般的能力。
        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以问促思,以思生疑,以疑促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流学习,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使其知识不断丰富,能力不断发展。
        三、以情激情,创设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激情来渲染学生,调动学生,通过自身丰富的富于变化的表情和情真意切的语言等,将自己的内心真情向每一位学生进行"辐射",以情激情,引发共鸣。如:在《火烧圆明园》时,前面通过图片等的展示,相信学生已完全置于人间仙景般的世外桃源之中。再通过影片《火烧圆明园》片断,让学生跨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如何化为一片灰烬,侵略者有多么的贪婪野蛮。这样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加速了学生感知和理解的进程,而且从不同的角度扩展了课文的内容。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对清政府无能的无限憎恨之情。此时此刻回到课文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深切领会到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这样学生的情感是刻骨铭心的,远比仅凭文字的体验深刻得多,学生的感情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情"是纽带,教师要倾注真情,要给学生创设一种宽松、和谐、愉快的民主氛围,使学生真正的感到自己是课堂中的主人。要构建这种良好氛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充满爱心,真诚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把信任的和期待的目光洒向每一个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那些缺乏自主性的学生,都要及时给与肯定与鼓励,使他们受到这种积极氛围的影响和激励,从而去积极主动学习。
        四、抓住时机,巩固学习成果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这也是"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我认为,这个"实践"应该包括阅读实践和生活实践。阅读实践就是引导学生获取间接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生活实践,简单一点说,就是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语文课标实验教材》就体现了要引导学生亲自实践的开放性教学的特点。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一些实践的空间。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设情境训练,以强化训练,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运用中加深理解。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真正主动参与学习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教给学生,变过去的"要我学"为"我要学",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完成自我构建和提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教学中要大胆探索,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由地去飞翔;多给孩子一些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多给孩子一些问题,让他独自去探索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自主发展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愉悦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培养创新人才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