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践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王媛媛
[导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唯有具备高尚的素养能力以及人格,才能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期间教师不仅需要肩负起教书的责任,同时还需要认真落实好育人的工作,切实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塔里木高级中学  王媛媛  843000

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教师唯有具备高尚的素养能力以及人格,才能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期间教师不仅需要肩负起教书的责任,同时还需要认真落实好育人的工作,切实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本文将对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心理健康
        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播种文明,更重要的是以优秀的品质,良好的行为,健康的人格,影响学生的人格品质形成,但在2l世纪的今天,一些不和谐的教师行为悄然流入校园,个别心态失衡的教师做出一些违背师德师风的行为,当然这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强化对教师素质能力、行为以及人格上的规范,将成为提升教育水平的重要基础,以下将其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 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观念偏差影响
        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观念影响下,教师更加期待学生通过分数来展现自身的实力,进而使得学生在压力下难以实现快乐学习。同时某些教师的不良行为,例如:语言攻击、挖苦讽刺、不良行为引导等,使得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期间不同难度的考试以及训练等也使会学生的心理产生焦虑等不良情绪,而在部分教师挖苦学习成绩较差学生的情况下,使得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甚至产生自我怀疑。
        2.教师的管理方式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
        专制型的教师管理方式将导致学生产生逆反以及激进情绪,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对学生采取高度施压的方式将极易导致学生产生暴躁以及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因此将民主型的教学方式融入到班级管理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促使学生在宽容、理解的环境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而为优化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二、教师教育行为转变的策略
        1.加强教师角色认同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强化对职业的感知和认同,促使其自身的教育行为得到转变。新形势下,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有专业的心理教师来指导,以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高中心理健康发展中心应加强对高中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使他们充分了解学习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主线,积极创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多种教育模式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接受能力,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在运用自然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测试与分析,并以实际测试数据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学。这一模式通过创新的教育模式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学生能够延伸到外部环境,使学生的家庭和社会力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通过长期的应用,学生也能在健康心理教育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2.用多元价值观来评价学生
        教师要弱化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方式,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评价,促使学生能够实现全面发展。同时对于暂时落后的学困生,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指导,促使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评价指标下优化自身能力发展,进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有体育特长的学生,可以采取长善救失的策略,让他们在兼顾学习的同时,参加不同层次的竞赛,这样既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又能为班级增添荣誉,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善于用表扬策略取代惩罚策略带来的消极影响,对于因发挥特长而耽误学习的学生,应在理解的前提下,引导其好好学习,才是最好的沟通方式。
        3.贯彻落实“以生为本”的理念,尊重理解学生
        关心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职能,通过沟通将关心的信息传递给学生实际上就是一门艺术。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了解和包容学生的优缺点,并对其进行相关的教育引导,有助于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同时也为后续的管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班级管理必须建立在对学生人格充分尊重的基础上。高中生处于向成年人的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高中阶段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作用,所以我们要秉承以生为本的理念,抱着对学生终身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搞好教学,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特长应提倡赏识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尊重,不能以过激的惩罚方式加以压制,这样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又会影响教师工作的权威性。
        4.学科知识融合,创设心理教育氛围
        将学科知识与心理健康知识相融合是构建良好心理氛围的重要基础,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过程中,就需要学校定期组织任课教师进行总结,并根据国家最新的教学方针、政策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使语文教师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对心理状态的重视程度,在正确的价值观影响下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提高高中生的综合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语言教学中,要建立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鼓励,获得人性化的接纳,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放下戒备心理,进而积极与教师分享内心想法,为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的素养、人格等都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新时代观念下更加需要通过优化教师的素养能力,优化教书育人的效果,进而使得教师在良好人格品质的基础上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为培养人格健全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贺敬飞. 教师体罚行为对学生健康的影响及其对策探究[J]. 西部素质教育,2016,2(16):152.
[2]王瑞. 不言一字,尽显温情——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剖析[J]. 华夏教师,2019(19):94-9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