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 信任 换取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人文性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7月   作者:覃玉雪
[导读]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语文教学常被看作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过程,学生们在教学中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新课改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风格。

广西柳州市柳江区百朋中心小学     覃玉雪

摘要: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过于注重语文的工具性,而语文教学常被看作是机械的语言训练过程,学生们在教学中是处于被动的地位。新课改强调: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使得语文教学更具有人文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风格。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性  尊重  信任
        新“课改”不断推进,纵观其过程,人们喊得最响、争议最大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问题,是否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已是人们评判一节语文课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小学语文是一门基础的工具性学科,也是一门发展心灵的人文性学科,最需要实现“基础工具与人文关怀”目标。“人文”内涵的宽泛性涵盖了人类的各种文化,具有以人为本和人文精神培养的特征,包括思想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文教学贯彻人文精神是需要长期与坚持,课堂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的认知素养,又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是教学目标的当务之急。
        一、解放学生头脑,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对每一位学生,我们首先应该把他们当作一个个具有独特人格的人来看待与尊重。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学生的困惑、“愤悱”,应予表扬鼓励,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状态;当学生异想天开、想法与教师发生分歧时,给予信任和尊重,尊重差异,欣赏差异,张扬个性;赏识和表扬点滴成绩和进步,使学生的潜能得以激发,心智得以开启,智慧的火花得以闪现。
        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曾经说过:“我上课时,口袋里总是装满了高帽子。”这良苦用心,又何尝不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呢?有一位年轻教师教学《蚂蚁和蝈蝈》,屏幕投影着一组数量训练题:“一( )蚂蚁,一( )甲虫。”孩子们高举如林的小手,应答如流,就在“一只蚂蚁,一条甲虫”的标准答案即将被锁定的一刹那,突然出现了一个“杂音”——“一(位)蚂蚁,一(名)甲虫。”孩子们对此哄堂大笑,“标新立异”的男孩面红耳赤,而年轻教师满脸微笑,轻抚小男孩的头欣喜地问:“你能说说理由吗?”小男孩满怀自信地反问道:“‘熊先生’‘狼外婆’,动画片上不都这么说吗?”“没错!”这位年轻的教师带头为小男孩鼓掌,“诗人也这么说。”老师神采飞扬地背起了香港女诗人写的一首诗《可以不可以》,孩子们听了又是一阵哄堂大笑,那灿烂的表情写在了脸上。因教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挚友,走进学生心灵世界,洞察学生的心灵世界,喜、怒、哀、乐中体悟他们的情感。然后在人格平等基础上作心灵交融,启迪儿童那智慧的火花。
        二、解放学生的“嘴巴”,给学生发言的机会。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的理念指导下的行为方式,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读,去想。而新课程强调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黄亢美有一次在讲学时曾提过这样一个教例:
        有位教师在执教《坐井观天》时是这样做的:
        师:“青蛙在井里好还是出来好呀?”
        大部分学生都说:“跳出井来好!”因为青蛙跳出井来才知道天是那么宽大。青蛙见识面也增长了许多,这答案是教师预想得到的。而正当教师喜形于色,却有“另类”学生说:“我认为青蛙还是呆在井里好。因为……”
        教师立即打断话头:“刚才同学们都已经谈了青蛙出井的许多种好处。你怎么还说青蛙呆在井里好。看来,你真是个‘井底之蛙’。”
        后来,这位学生在日记中写了这样一段话:“青蛙跳出了井口,顿时有一个小孩拿着鞭子向它冲来想要抽打它。青蛙赶忙逃命,它拼命来到一条河流边,那里的河水已经发黑,河面上飘浮着许多动物的尸体……青蛙感叹:还是呆在井里好。教师此时才意识到语文教学对人文素质培养是多么重要,教师能真诚去理解和信任,是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的基础。
        三、善待学生的错误。
        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学生“答非所问”的情况。”有些老师简单地把它归结为这是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肯用心学习的表现。因此,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或直接批评,或间接打断,课堂上则出现师生关系僵持的尴尬局面。而如果我们仔细琢磨学生的这种学习现象,或许就会发现那正是学生主动探索、勇于创新精神的射影!教师善作引导,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有裨益。
        如在探究《将相和》中“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的利益”这一因果倒装句,对于蔺相如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品质,有学生常答非所问:“这句话把原因放在句后说出,突出说明为了赵国的利益,就是不能一味回避。”这无疑不是教师设想的标准答案。但教师没妄加否定,而是问:“为什么这样想呢?”学生答:“如果蔺相如的话没有传到廉颇耳朵里,那廉颇居功自傲的错误就会发展下去,秦国就会乘机打进来。这不损害了赵国的利益吗?”“那你认为怎么办?”“蔺相如上门劝说,要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廉颇能接受吗?”“从后来廉颇负荆请罪的行为看来,廉颇是个直爽的人,知错就改,他听了传言就改,蔺相如亲自上门劝说还会不改吗?一定改!”学生开始是“答非所问”,但教师注意巧妙引导,让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到联系课文内容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整个探究过程突破了习惯性思维,体现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培育的圣殿。《课程标准》指出:对语文学习评价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样素质教育才能真正地在语文学科中得到体现,如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活动。学生思维、语言都应得到尊重。只有尊重,才能换取他们思维的碰撞,才能撞击出美丽的火花来。
附:主要参考文献:
①教育心理学/陈琦主编· —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7
②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行动策略/关文信主编·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