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德育渗透策略探讨 李林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   作者:李林
[导读]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塑造学生是非意识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生道德知识教育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浙江省苍南县灵溪镇渎浦小学    李林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形成的关键阶段,也是塑造学生是非意识的重要时期。道德与法治教学作为学生道德知识教育与培养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注重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实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德育;渗透策略
        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任课教师除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传授之外,对于学习道德与法治过程中的德育渗透也不可忽视,教师应当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让学生深入解读教学内容中蕴含的情感,继而发散自身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科道德素养。这样不仅可以对提高学生本门课程的学习成绩有较大的帮助,并且可以使学生的道德素养以及品德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让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人格以及道德。
        一、开展课外活动
        为了使小学生的道德以及思想得到全方位的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积极开展各种相关的课外活动,突破传统教学课堂的局限,让学生在开展课外活动的过程中积极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探索。这样的方式除了可以增加学生践行思想道德行为的主动性以及积极性之外,还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理论知识内容。
        例如,在学习“与班级共成长”时,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开展班级集体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以及体悟集体生活。在开展班级集体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集体生活的乐趣,学会了与同学互相帮助,在一个人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其他人会积极帮助他、安慰他,让学生感受到了班级的力量、爱以及温暖。如,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开展汇演活动,由于表演需要多人参与,同时表演的安排以及设计并非一个人就能轻易完成,因此,任课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个人之力与集体之力是存在一定差异的,了解到集体的强大,然后鼓励学生积极合作,继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当人员确定之后,任课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工,在与他人的交际中学会有效交流以及沟通,当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也可以理性客观地进行处理,继而让学生明白个人对集体而言是极其重要的,只有每个人都爱这个班级,这个班级才能更好地发展,班里的每个人也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这样课外实践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以及集体意识,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思想品质。除此之外,任课教师还可以积极组织学生到一些社会机构中开展爱心活动,如福利院以及敬老院,使学生将所学的道德与法治知识有效应用到实际行为之中,使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二、创设教学情境
        在开展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教师的教学模式更具丰富性,学生的德育学习质量以及效果更佳。教师可以选择让学生扮演情境中的角色,深入体会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所蕴含的思想道德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情境中产生情感共鸣,继而对自己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以及自身的行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让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公共生活”中的“生活离不开规则”时,任课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


如,任课教师可以创设一个“食堂排队”的生活情境。首先,让几个学生扮演插队的人,其他学生扮演食堂排队的人员。然后情境开始,学生正在排着队等着打饭,突然,几个学生插进了队伍的前方,然后让插队人员以及被插队的人员按照自身所处的位置自由进行相关对话。通过这样的实际情境,让插队的人员对不遵守规则会给别人带来的影响有一个切实的体会,而插队的人员也会积极反思自己的不当行为。教师通过这样创设相应教学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本节课所蕴含的德育知识,继而反思自己存在的违反规则行为,面对生活中不遵守规则的行为,学会勇敢地制止以及纠正。这样的方式除了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记忆以及印象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以及行为更具规范性,从而有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结合实际案例
       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人生经验较为匮乏,人生阅历也不足,因此,当小学生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理论知识的时候,要想让他们独立形成对道德观念的有效认知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在这样的形势下,会使学生对德育的认同造成不利的影响。因此,当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相关教学,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对美好品质以及道德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独立道德认知意识,加强学生对德育的认同感。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将自身所具备的主观能动性高效地发挥出来,在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四、利用信息技术
        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过程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比如基于信息技术的多媒体教学,通过使用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相关的德育案例,加大对学生渗透德育的力度。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注意深化教学内容,以此有效保障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的效率以及质量。还可以根据教材上的教育内容使用网络技术搜索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案例资源,将其融入自己的教学课件中。这些资源可以是一些人物的实际事迹,也可以是相关的音频视频资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在观看资料的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继而反思自身行为存在的问题,最终有效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例如,在学习“法律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中的“知法守法依法维权”时,教师可以在准备课件的阶段利用互联网搜索收集一些与预防犯罪、遵纪守法相关的德育渗透案例,可以是一些静态图片,或者是音频视频,经过筛选之后将这些资源制作成课件。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教师可以从一些法律栏目,诸如《普法栏目剧》《今日聚焦》《今日说法》《天网》中选取视频片段,学生对视频中包含的法律知识会有基本的了解,明白违法犯罪需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直观、切实地感受到法律所赋予我们的权利以及义务,让学生明白,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应当要遵守法律、维护合法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继而使学生对法律以及违法犯罪有更加深刻的认知,从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总而言之,在对小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获得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积极改进创新自身的教学模式,积极组织带领学生开展课外活动,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德育体验,提高自身的德育素养,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以及品质,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使学生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林,蒋喜华.德知·德情·德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及其实现路径[J].中小学德育,2018(2):14-1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