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课堂实践 蒋伯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   作者:蒋伯来
[导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行,各学科教师都在积极转换传统教育思维,将以生为本视为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都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与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小学语文学科之上,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索课程实践改革策略,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淮安市季桥中心小学   蒋伯来 223233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推行,各学科教师都在积极转换传统教育思维,将以生为本视为课程构建的指导思想,对教学流程、教学内容都进行全方位的完善与创新,从而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文将目光聚焦于小学语文学科之上,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探索课程实践改革策略,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有效性,为学生未来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课堂实践
        引言:小学时期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即语言认知与表达能力、审美与创新能力、思维品质以及文化认知与传承能力,教师为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一定要积极将现代化教育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并将素质教育下以生为本视为核心原则,以此为基础去拓宽教学范围、丰富课堂活动,并且给予学生充足的思维发展与实践创新机会,让他们能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理解语文知识内涵,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营造良好教学氛围,激发学生自主意识
        想要提高教学有效性、强化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先要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只有所有人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各项任务才能实现理想化教育目标,在此期间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的方式来构建课堂,并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还原课文的真实场景,保证同学们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阅读、主动深析,从而发挥出积极性,以饱满的热情完成各项学习任务,提高对课文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并发挥出自身全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自身语文水平的全面提升[1]。
        二、设置多元探索问题,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在展开教学的过程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让所有人都能真正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所学知识内化,并利用所学解决学习与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思维的发展,保证人文素养的提升。为此教师可以在课内设置启发性、趣味性、生活化的探索问题,一方面让同学们更加近距离地与所学知识接触,另一方面也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促进核心素养的发展。问题的设置需满足下述两点要求:第一,根据主题横向拓展,深化学生对课内基础知识的理解;第二,具有较强的探索性,让所有人都能调动自身思维,并积极与他人合作交流,从而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2]。



        例如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匆匆》一课时,教师在进行课文解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向同学提出问题,如在分析“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一段时,要求同学们分享自己的真实感悟,让大家在交流中品味作者的情感,在讲述“这算是又溜走了一日”一句时,向同学们提问“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说一说自己的‘日子’在毫不经意的情况下怎样消逝的吗?”这样一来大家不仅能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度解读,还能积极调动思维思考问题,从多元角度体会到虚度时光的无奈和惋惜,从而得到思维品质的不断提升。
        三、组织合作交流活动,强化学生语言能力
        语文是一门语言类的的学科,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在课内系统性的学习后深入理解汉语的内涵,并且能在不同语境下利用适宜语言与他人交流,从而为后续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所以在进行课程流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注重交际与实践,为同学们提供充足的交流空间,让他们在身心放松状态下实现学习能力的提升,期间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合作实践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主题探索、辩论比赛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为课堂给予更多的活力,学生在积极参与合作活动的过程中实现感知能力的提升,能真正理解语文文字背后隐藏的真挚情感,同时还能通过实践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四、重视教材内容解析,强化学生文化素养
        小学时期的语文教学既是为同学们讲解语言文字知识,还是在为他们展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文化,让他们产生民族自豪感,并愿意主动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发扬文化,最终不仅能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还能得到个体精神品质的升华[3]。为此在教学期间教师要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为同学们展示教学主题下丰富的拓展资料,包括国家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节日习俗、传统艺术等等,既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又能自然强化学生文化素养,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例如教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开国大典》一课时,教师在授课期间可以为同学们播放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让同学们能根据直观感受理解人民对于建国的喜悦与激动之情,在此基础上为他们对那一历史时期的背景、故事进行简单科普,如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等,这样一来同学们能够明白中国人民对新中国成立的自豪、激动心情源于何处,同时也能自然产生民族自豪感,真正实现学习能力与文化素养的同时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小学时期的重点学科,是一切知识教学展开的基础,新形势下教师一定要及时进行课程改革,将传统“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开放性课堂教学,并通过情境创设、问题设置、活动组织、拓展材料展示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提升课堂活力,打造出自由、活跃且充满趣味性的高效课堂,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观意识,让他们可以在与教师、伙伴的不断互动、实践中得到核心素质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玉荣.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教学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19.
[2]肖文娟.指向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的“共生”课堂的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3]陈茜.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施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