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中家校沟通的困境与应对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   作者:夏静
[导读] 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心理承受力都与家庭有关。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建家校沟通长效机制,以期突破家校沟通困境,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建议。

贵州省六盘水幼儿师范高等专科高校    夏静    553004

摘要:家庭对大学生心理的形成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大学生的个性、情感和心理承受力都与家庭有关。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中,家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构建家校沟通长效机制,以期突破家校沟通困境,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家校沟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习环境日益纷繁复杂,所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不可避免的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心理危机是指个体面临突然或重大生活事件时,不能回避也不能通过常态的途径和方法去解决所导致的心理失衡状态[1]。家庭关系和家庭完整性等因素与自杀意念也存在相关[2]。据调查,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约有16-25.4%的学生存在心里障碍。在高校学生发生心理危机的情况下,对其进行治疗和后续干预是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手段,家校沟通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家校间的合作模式尚未确立,有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家校沟通的意义
        (一)亲缘性、天然性使大学生家庭教育具有出其不意的良好教育效果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韩非子云:“人之情性莫爱于父母。”亲情的信赖,情感的巨大的感化作用使家庭教育有着更加良好的教育效果。每一个个体从出生到长大独立生活,一直生活在较稳定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教育者总是父母等家庭成员,其对子女长期连续的影响是极为深刻、持久的。所以,家庭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二)家庭教育的导向功能,对学生德育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家庭教育导向功能使家庭教育的德育过程往往是以父母的亲身经历、人生体验、社会变革背景下人和事的评价作为道德资源,因而可信度比较高。在父母和子女的家庭接触过程中,除了感情交流和沟通外,家长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子女,子女的社会价值观取向,往往受到家庭接触、家庭期望、家教方法和家庭观念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邀请家庭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可以协助学校拟定有效的干预策略,提高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成效。
        (三)家庭教育的内容更为丰富,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生活的规范,强化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全面成长的需要
        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承载着孩子成长的轨迹。大学生面临的任务比中小学生更为复杂,成才、人际沟通、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爱情婚恋、心理适应等都将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强化家庭教育是学生今后步入社会生活的要求,全面成长的需要。加强家校沟通,有利于构建和谐互信的支持系统。
        二、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一)现状
        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承载社会、家庭的高期望值。在人们看来,他们是同龄人的佼佼者,心理应该很健康,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大多为独生子女,入学后,存在诸多的不适应,各种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他们逐渐从青年向成人迁移和变化,从依赖家庭和父母逐渐走向独立和成熟。另一方面,长时间全身心地学习,终于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胜出,导致他们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欲望非常强,但由于心理发展并不成熟,社会阅历比较浅,极易出现情绪波动、情绪低落现象。
        (二)原因分析
        1.心理困惑与大学生活的不适应
        在大学阶段,学习不在是唯一的目标,大学生行为目标的多元化,也是导致心理困扰的一个诱因。长期以来,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生,由于新的生活环境,新的教学风格、新的人际关系等各种原因造成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我国著名的医学心理学丁瓒教授曾经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大学生生成的适应问题,使他们入学后处于苦闷、压抑、消沉、焦虑、沮丧颓废等消极心理的状态下,影响着他们的自我发展。
        2.角色认同与自我评价的不适应
       大部分考上大学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中职学校、技校中都是学习上的佼佼者,但是跨进大学校门后这种优势就不再明显。随着角色的转变,学习方法也应该有所变化。若承袭过去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方法,即使勤奋用功可能也难以获得能力的全面提高,自我评价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使自我评价过低,造成长时间的情绪低落,更有甚者会为了避免挫败感而封闭自己抗挫折能力差,引发压力难以适应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往往因个性不够完善;因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心理困扰,遭遇心理挫折情景,挫折、失败和逆境又会给大学生带来失望、压抑、沮丧、忧郁、苦闷等紧张心理和情绪反应。学生抗挫折能力有较大落差,引发压力而产生不适应。
        4.性格偏执、情绪敏感,易诱发孤独、失落症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独生子女家庭环境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性格上以自我为中心,自负偏执,狭隘虚荣,易于冲动,随心所欲。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形成的个性造成人际交往能力差,少数学生因个性、价值观的差异等因素迟迟不能很好地融入新群体而产生孤独感;结交朋友时的不成熟处理、自我认知和对他人认知的偏差会导致人际关系敏感,自卑失落,极易诱发心理问题和极端行为。
        5.恋爱观不正确诱发冲动控制障碍症
        恋爱是大学生们永恒的热门话题,大二的学生开始尝试建立属于自己的亲密关系,但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对恋爱的意义及对人生的影响理解不深刻,恋爱成功率比较低,失恋造成学生心理失衡,轻者影响学习,重者引发心理疾病,极个别者会酿成悲剧。
        6.就业压力大,引发焦虑、恐惧症。
        当前在多元化价值观并存的市场经济和日趋激烈的竞争大背景下,青年群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就业压力。不少毕业班学生有“就业综合症”,主要表现在求职过程中的焦虑、急躁、心神不宁,以及达不到期望后的意志消沉和情绪低落。大学生一般就职期望值偏高,向往大城市,不甘心回小县城,同学间也必然会作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比较;会使他们产生愤怒、不安、无奈、孤独等负面情绪。如果临近毕业而学校忽视对学生这方面的心理关爱,将使这方面问题难以化解。



        三、高校合作框架下心理危机干预存在的困境
        在心理危机管理的整个过程中,家庭与高校的沟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一些高校认识到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家校却没有得到有效的沟通。目前,家校间互动存在四大现实障碍:家长态度不正确,学生对家校交往缺乏了解,家长缺乏专业心理知识,家校之间缺乏长效合作机制。一般来说,家庭与高校的合作主要涉及以下问题:
        (一)家庭对心理问题的重视度不高和参与程度低的困境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长期以来并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阶段才得到高度重视。大多数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后,也只关心其学习、经济和生活,却忽略了对孩子的心理关怀。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后,家长容易出现下列现象:其一,许多父母对精神疾病有很深的戒律,甚至回避和抵制,不愿参与家庭干预。其二,当学生心理问题凸显出来时,家长对孩子的积极治疗或心理发展缺乏责任感、主动性和对心理健康正确的认识,往往隐瞒孩子的心理病史,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阻碍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导致家校沟通不畅的困境。
        (二)家校合作机制的缺失
        很多大学没有一个通用的家校合作计划,缺乏系统性、细致性及科学具体的规划。当学生面临适应、学习、人际交往等问题时,受文化、教育背景的影响,很多家长通常没有专业的心理知识进行有效的家庭干预,加之高校人力物力有限,使家校合作很难取得长期的集约效果。
        学生对家校沟通缺乏了解学生的负面经历及消极情绪,将直接给危机干预带来困难,增加家校对危机干预的焦虑感,使学校与家长的沟通陷入困境。
        四、家校沟通的应对策略
        (一)建立家校联系平台
        1.目前,新生通常由父母送去入学。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个时间,建立家校联系平台,向家长提供高校联系系统的详细信息,发放高校联系卡,建立稳定的学生、家长账户。 
        2.利用学生资源,发放心理健康知识手册,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线上”+“线下”的联动方式,宣传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帮助解决家校沟通中的困境。
        (二)拓展沟通渠道,建立灵活的家庭沟通模式
        1.为了应对心理危机,大学可以举办新生和毕业生活动,如“我的家书”、“家长来信”等活动。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向家长提供有关学生在高校的生活情况、心理动态信息和受教育情况,在高校设立家长咨询中心,组织新生家长论坛,为家校之间的密切合作搭建平台。
        2.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交流方式。学校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起家庭、学生、高校三方平台,如QQ群、微信群、校方微信公众号等。利用音频、视频、微课等手段向家长传递信息,以期建立一种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现代、成熟的家校沟通模式。
        3.创新干预措施和有效的高校管理机制。
心理问题源于学生早期的成长时期。新生入学时,高校可以进行入学前的筛查,建立一生一档,对于筛查出有学习困难、失眠、不良现象严重、抑郁等的学生,积极与家长沟通联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建立学生、班级、宿舍、学校、家庭“五级”联动机制。
        (三)增强合作意识,建立长效合作机制
        1.高校:加强与家庭的联系,将家庭纳入干预体系
        首先,建立家庭档案。以问卷的形式,要求学生填写他们过去和现在家庭状况的详细数据。然后,通过对调查问卷的深入分析,初步筛选出专项档案,将离异家庭成长的学生,纳入单亲家庭预警系统。将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学生,纳入学校帮扶系统。
        其次,高校各部门和家庭必须保持联系,在每学期开始和结束时通知学生家长,了解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方式。及时监控学生的心理发展,对于在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需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积极寻求家长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使学生接纳自己的状况,克服心理危机,恢复和谐的心态。
        最后,在高校建立网络高校,需建立有效机制,定期向家长传送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对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在网络高校上,建立专门的心理热线和家长论坛。同时,向家长介绍新的教育理念,通过开展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沟通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找到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理念、提升心理健康素养。
        2.家庭: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参与应对心理危机
        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是身体的健康,还有心理的健康,在心理危机的发生中要特别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建立学生档案,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要解决问题,不回避、不放弃,积极参与高校干预,发挥自己的作用。第二,积极沟通。高校是一个学习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应该对学生负全责。在每学期的开始和结束时,家长需积极与辅导员和老师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学校应及时、真实地反馈给学生家长。家庭因特殊的亲情和长期共同的生活经历,为解决学生问题提供重要支持;营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为消除学生消极的心理情绪提供适当的渠道,为学生创造积极乐观的情绪;如果学生的行为和心理出现异常,家长应尽快与高校联系,讨论解决问题方法,让学生面对挑战,尽量减少不良影响。
        五、结束语
        预防学生心理危机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也是高校稳定发展、家庭和谐的重要内容。在危机发生时,家长的帮助与配合非常重要,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掌握科学的方法,建立有效、合理的家庭合作机制,提高家校合作下的危机干预效果。
参考文献:
[1]达芳菊.大学生得出心理危机干预[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4):543-544;
[2]关素珍,刘向阳,刘继文,等.大学生自杀态度与家庭因素关系分析[1.中国学校卫生,2011.32(1):46-4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