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小学生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策略——基于2018年江苏省数学学业质量测试情况分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   作者:李震琴
[导读] 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构建的测试。

江苏省溧阳市南渡中心小学  李震琴  213371

【摘要】江苏省学业质量监测是为了进一步完善基础教育质量的保障体系,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是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构建的测试。针对2018年江苏省中小学生学业质量模拟测试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生学业质量整体水平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不足。本文结合模拟测试数据进行了现状描述、因果分析,尝试探索出适合农村孩子数学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学业质量  学科关键能力  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项目的开展有助于树立全面的质量观,着力解决教育指挥棒问题;有助于“五育”并举,着力解决素质教育的落实问题;有助于教学改革,遵循规律,着力解决课堂教学效率问题。因此,作为一线学科教学实施者,我们应该对班级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解读,辩证理解监测中反映的数据,结合本班实际教育情况,寻找数据背后反映的问题。
        一、学生现状分析
        农村的孩子比较淳朴,留守儿童日渐增多,因为缺少了和父母之间的日常沟通,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思维不够活跃。但是孩子们对于数学学科的热爱是浓烈的,他们更多关注的数学知识大多在计算技能上,对于算理的理解不够透彻,对于数学学习方法掌握不够扎实。
        二、省测卷面分析
        1. 测试时间:每年10月中旬左右
        2. 测试内容:三、四年级知识,内容有适当延伸。
        3. 测试对象:五年级学生
        4. 测试题型:选择、填空、解答 (共6页,考试60分钟)
        5. 答题要求:选择题用铅笔填涂答题卡、填空和解答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试卷和答题卡交回。
        6. 试题特征:形式以图文结合为主、更注重思维过程的呈现、更注重算法的多样性
        三、学科关键能力提升策略
        曹培英教授潜心研究数学核心素养,他将之归纳为这样一张结构图,本文主要研究的是数学领域层面。(本文侧重分析数学内容领域层面)

       
      1. 运算能力分层培养
        (1)基于算理、掌握算法
        有位教授在多次培训场合请老师们用常用方式计算246×5,大多数老师采用竖式计算,问及为什么246每一位要和5相乘,却很少有老师能顺利解释。那换一种问法246×5表示什么意思?这简单246个5或者5个246,在此基础上得出200个5、40个5、6个5合起来就得到246个5。由此可见,明确意义是解释道理的前提。
        (2)优化意识、注重分析
        【试题例举】 


      (3)形成策略、提升能力
       针对此类问题,在指导孩子时可以这样进行:
        ①弱化运算定律,以读带动思维,提升数感。“207个42可以看做是200个42再添上7个42”,读着读着感觉有那么点意思了,再找几个类似的题让他们试试。一个小家伙居然悄悄问我,老师试卷上的题我可以这样做吗?“42个207可以看做40个207再添上2个207”,孩子的潜能是无限的。这时老师首先要肯定他的想法,再追问了一句“这两种方法哪一种算得更快呢?”让他的小脑瓜再转一圈吧!
        ②突破固有模式,制造运算障碍,提升能力。为什么孩子的运算能力得不到很好的优化,是因为他们只要按部就班的做一做,就可以得出最终结果,不一定非要动脑筋想着简便运算吧?像类似
        [ 780÷(3+77)]×24
        = (780÷80)×24
        这种中途出现问题无法继续计算的题,出现了运算障碍,如何突破?是对孩子运算能力的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提升。
        ③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建立错题集,提升效率。
        无论采取什么策略,都是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提高运算能力的重要性,能够灵活的将自己所掌握的运算技能上升到能力层次之上,将运算技巧与发展思维紧密结合。
        2.数据分析、准确合理
       【试题例举】    

 

        老师和大多数学生都知道这题考查的是什么?可个别孩子在关注什么呢?无关信息对孩子分析问题的干扰难道仅仅在于这一小题吗?在教学中更应该凸显数学的理性思维和求真品质,帮助孩子科学合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数据分析的能力的对策如下:
        ①数据需要收集,不建空中楼阁,从生活中找素材
        ②信息需要分析,处理好方法的多样化和合理性
        ③观念需要领悟,在交流、评价中不断改进,形成正确决策
        3.空间观念、动态生成
        一段文字这样描述空间观念:“能让纸头上的图在大脑中站起来,能让它转动,能把它展开,能把它分解,可以把这些说出来画出来,像这样的一种意识就是空间观念。”
        (1)让图站起来,帮助学生三维建模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是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与游戏、骑自行车是一样的,不经过亲自体验,仅仅从看书、听讲、观察中是学不会的。”在刚刚结束的五年级第二单元学习《认识公顷》时,我和孩子们在操场上体验了一节课,孩子们手拉手做游戏(28个小朋友围成正方形)感知100平方米,我们用脚丈量大操场(160步的长度为边长),体验1公顷有多大。这样构建过程中的体验与积累是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培养的,也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孩子们告诉我,玩游戏的时候7个人手拉手围一条边大约是10米,20个人差不多正好是3倍,忍不住要给他们比个心。
       (2)让图转起来,不被惯有二维思维影响
        例如《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学习,首先要把模型堆起来,人转起来,从各个不同角度进行观察,没有相机就把白纸中间挖去一个长方形的孔,随手拍摄。再进行定点观察,最后实现脑海中的图形转起来,这个过程环环相扣,逐步提升,缺一不可。
       (3)让图活起来,发展高阶空间想象能力
        并不是所有的立体几何,都适合剪一剪、折一折,当没有了实物的既视感,如何才能帮助学生在脑海中搭建正确的空间图形,化三维为二维,我们也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等工具制作教学课件,实现从实物演示和动手操作到三维模型的构建,发展高阶的空间想象能力。
        结语
        好的教育如同静待花开,不是守株待兔的无所作为,也不是拔苗助长的急功近利。机械刷题培育不了创新精神,超前教育更涵养不出人文素养。江苏省学业质量测试聚焦了小学生数学学业水平的一般规律,一方面实现了数学学科能力的可观测性,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学习过程诊断的即时性、客观性和持续性。全体数学教师应以数学素养为“纲”,以数学学科能力为“本”,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高阶提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