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高明华
[导读] 导向式教学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是以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线展开了论述,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中心学校  高明华
 
摘要:导向式教学能够增强课堂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主要是以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为主线展开了论述,详细分析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模式,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数学;信息技术;问题导向;教学策略
       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问题的形式呈现知识点,并引导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知识理论,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信息化教育发展背景下,信息技术为小学数学课程问题构建与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学生在更加直观的问题呈现形式中能够有效调动参与的积极性,并在思考与探究中解决问题,完成知识的建构。具体来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问题导向式教学实践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实施:
        一、构建情境,呈现问题
        情境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生在具有情绪色彩、情感基调的课堂环境中能够逐渐调动感官体验,并在情感的引导下实现从感性理解到理性思考的过渡。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情境教学法的实践条件更加完善,教师在问题导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呈现问题情境,吸引学生融入到问题思考中来,进而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提炼、理解知识点。
        例如在平移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在课前准备阶段根据课程内容,以及问题导向式教学实施方法,设计了多媒体课件,并在课堂上进行如下设计:1、例题讲解,在课件中呈现一条小船与一条金鱼,要求学生说一说小船与金鱼是怎样运动的,两种运动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在学生的思考、回答过程中引入“平移”的概念,教师在课件上利用虚线图与实线图的对比,要求学生说一说小船与金鱼各自向右移动了多远?并要求学生具体说明移动的方式。2、实践操作,教师根据学生对平移概念的初步理解,利用课件设计相关习题,并出示物体平移的动态图,并结合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概念。由此可见,在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下,问题的呈现方式更加便捷,学生在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顺利,进而有效调动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
        二、启发思考,引领过程
        问题导向式教学是数学课堂设计的传统思路。通常情况下,教师会利用问题在课堂上与学生展开互动,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中,问题的价值主要在于知识的讲解,而非学生思维的启发。针对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利用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知识建构过程,利用问题导向教学实施方法,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思维品质的发展。
        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
       (一)”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依据多媒体课件进行了如下设计:出示图片,图片中有2个苹果,2个小朋友,并提问:怎样分才能使两个小朋友都高兴?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很快回答“1人分1个”,教师根据回答引出“平均分”的概念,并在课件中标注到醒目的位置,以加深学生印象;接下来沿着平均分的思路进一步出示图片并提问:现在有一个苹果,2个小朋友,每人分到几个苹果?学生再一次根据生活经验回答“每人半个”,教师由此引入1/2的概念,以及本节课的知识点——分数。


在完成知识导入后,学生基于直观体验与感性思考,对分数的概念形成了初步理解,教师则利用课件进一步构建问题导向,引导学生对分数的进一步理解:老师这里有一个长方形,你想在这个长方形上创造一个二分之一吗?看一看谁的折法最多;比一比,不同折法得到的1/2个长方形大小相等吗?如果是一个正方形、一个圆形、一个三角形呢?你能得到它们你的1/2吗……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对于分数的理解由浅入深,并在实践操作中经历几分之一的形成过程,理解体验“几分之一”的意义,进而实现思维的塑造与发展。
        三、互动交流,深入探究
        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课堂互动形式相对单一,且由于教师掌握着互动交流的主动权,学生在课堂参与中更多的是处于被动位置,难以顺畅、自由地表达自我观点,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实践。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问题导向的过程中引导人机互动、人人互动,从而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电子白板是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其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让学生在问题导向过程中实现了更加全面而深入的课堂参与。例如在位置与方向相关知识的教学设计中,教师利用电子白板为学生设计了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教师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要求各组学生收集信息,并描述游览当地3个重要旅游景点的路线;在设计中,学生可以利用电子白板链接网络,并通过高德地图、等软件查找行车路线图,明确不同路线的距离;最后将所设计路线下载、上传,并通过在线分享进行互动交流。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利用综合实践任务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互动应用电子白板,并实现人机互动,并在信息技术的辅助下获得丰富的课程资源,为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总结评价,提高效果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实施效果应在总结评价中得以体现。相较于传统教学评价中以测试结果为主的评价方式,信息技术的引入为教学评价机制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条件。教师能够从更加全面的角度获取学生的学习信息,并通过在线互动与交流发挥评价的反馈、激励与导向功能。
        在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依据信息技术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进行全面分析。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对于课程目标相关问题的解答存在误区,教师则可以利用课程分析进行引导;此外,教师还可以设计在线学习任务,依据课程平台的主要功能,记录、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此外,教师还应注重教学评价的激励与导向功能,即利用数字化课程资源,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盲区进行指导,以拓宽课堂学习;同时利用在线互动,对学生课后复习与巩固中的疑惑进行解答,并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打破面对面交流的局限,促进师生交流,提高教学评价激励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课堂模式的调整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结合信息化教育发展背景,积极引入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构建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宽教学沟通与交流,实现多元化评价与总结,进而体现问题对学生的导向作用,让学生在互动参与中实现数学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文芳.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
[2]吴华林.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
[3]柯珂.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小学数学问题导向式教学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