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心育实践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蒋杰丽
[导读] 本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如何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通过提出一些相应策略来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次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应文献的查找,为文章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心理健康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

浙江省东阳市南市街道大联小学 蒋杰丽   322100

摘要:本文主要目的是为了研究如何在实践中探索有效的心理教育模式,通过提出一些相应策略来改善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此次研究运用了文献研究法,通过相应文献的查找,为文章提供了一些实用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基础,心理健康工作更是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教育;策略
        前言:近年来,随着国民教育的快速发展,教育专家逐渐认识到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小学语文课堂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同时,伴随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时代的发展还有社会的进步,需要现代教育教学将学生的综合素质加以重视,在讲授学生知识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道德素养以及健康的心理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育中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一)有助于丰富小学的德育内容
        在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是教学的重要内容。道德教育就是其中之一。然而,在过去,我国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在德育方面努力较少。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道德教育的内容很多,但是在日常教学中却没有进行探索和挖掘。只要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资源,就可以丰富小学德育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
        (二)有助于深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与小学心育有许多相似的内容。在心育工作中,要培养小学生语文文本中所体现的乐观向上的品格和顽强的意志。在心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加强小学语文教学的某些内容。同时,这些内容也有助于小学心育的深入发展[1]。
        二、小学语文教育中心理教育的策略
        (一)教师应有广泛的兴趣爱好
        这是中国教师了解学生情况,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的有利条件。例如,一些老师喜欢书法,写好字,并应用到教学中,学生也将钦佩模仿,不仅提高了他们在学生心中的形象,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有的教师口才非常厉害,在课堂上讲述的生动有趣,特别有感染力;还有一些教师有很好的写作技巧,写的文章行云流水,使死板的文字变得十分灵活,就像有生命一样,它们自然会受到学生们的欢迎。另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对语文教材所涵盖的一些积极因素进行一些合理的使用,从而对学生实施心理方面的教育,对学生的内在涵养进行培养,使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二)语文教师应有坚强的意志
        坚强的意志主要表现在工作中不怕困难,坚定不移,持之以恒,不懈追求和奋斗等非智力因素。语文教学不是一天一夜的事,除了学生基础残次不齐之外,在短时间内学生能力是不现实的。它取决于共同的学习和教师、学生的努力。因此,中国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表率,用坚强的意志不断打动和感染学生。



        (三)通过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培养
        对于胆小害怕、逃避行为障碍的学生,应该给他们更多机会去做由易到难的事,是他们逐渐增强自信心,恢复正常的心理;对于集体冷漠、他人冷漠教师应多接触、多关心、多教育,以便增强其群体意识;对于人格表现异常的学生,老师要引导他们以健全的人格为榜样,学习他们豁达、热心、有同情心、有责任心、大度等优点,成为心理健康的人。
        三、加强小学语文教育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为了加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教师让学生懂了得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地球是多么的重要。逐渐培养学生的自然责任心。此外,教师还可以提出问题:作为一名优秀的小学生,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责任感?一些学生说他长大后应该成为老师,为学生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学生说她们现在应该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社会做贡献等。经过大家的发言和讨论,同学们相互影响,孩子们的责任感逐渐形成和加强[2]。
        (二)培养学生耐性挫折意识
        忍耐和挫折的意识是一个心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人可以忍受她受到的障碍和干扰,并不断努力实现她的生活目标和理想。在“小桔灯”一课学习中,教师可以和同学们一起分析小女孩的形象:小女孩的爸爸不见了,妈妈生病了,生活很贫困。但她仍然非常理智,热情,勇敢,乐观,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这使人们向她致敬。通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特征,小女孩的形象和优秀品质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学生可以学习小女孩坚强的意志和她高贵的品质。
        (三)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共同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
        家庭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坚强的后盾,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力量。作为父母,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玩耍、学习、锻炼,多与孩子沟通,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并及时纠正[3]。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内心世界;平等沟通,以对话深化心育影响。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让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充满自信心。
        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状况,大众传媒,社区环境,媒体等社会因素也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发展关乎着儿童心理的发展方向。
        结论: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小学语文作为小学主要课程之一,其教育产生巨大影响不言而喻,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到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专业能力强、心理素质过硬的人,才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教师本身更要做到言传身教,实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任耀春.心理教育在小学语文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2017(5).
[2]高舒雅.如何做好小学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现代职业教育,2019(17):125.
[3]张丽.团体心理辅导在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校园心理,2018(1):63-6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