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蔡慧苗
[导读] 对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数学无疑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亘古不变的一道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心理上能够产生共鸣。

温州市瓯海区新桥中学  蔡慧苗    325000

【摘要】:对大多数初中学生来说,数学无疑是一门枯燥、抽象的学科。我们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亘古不变的一道难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易激发学生的情感,在心理上能够产生共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向学生呈现刺激性的教学材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认知冲突,诱发学生质疑和猜想,教师进而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快乐,享受学习成就感。
【关键词】初中数学,情境教学,创设方式
         所谓情境教学,就是围绕教师事先设定的教学目标进行现实或虚拟场景的布置以及情感上的渲染,将主观、抽象的知识通过客观,形象的事物进行反映,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教师预设的情境,并从中感受和学习知识。数学情境的创设素材十分的广泛,可源于生活,可源于数学知识本身,也可源于大胆假设。多以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像语言以及实物为载体呈现。在创设情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年龄以及其数学思维的发展特点,与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相适应,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并结合每节数学课的知识特征,以数学问题为向导,有选择性的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尽可能与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触发学生的挑战欲和求知欲,激发其继续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多样化的情境教学创设方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力,又丰富了数学课堂,使得课堂不再单一乏味。
        1、数学情境的创设常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常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抽象、模糊的数学知识借助情境的创设以一种生动、形象且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情境中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时,我们常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直线平行的例子,这个不难回答,学生通过观察或思考,立马就能想到黑板的上下边缘,斑马线,火车轨道等。数学问题以生活实物为依托,以多媒体直观的展示出来,在直观感受中,既能方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概念,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可帮助其将数学知识更好地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2、数学情境的创设常依托趣味游戏:数学情境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其数学思维发展特征。虽初中课堂无需像小学课堂尽可能形象与生动,但初中生的年龄决定他们依旧幼稚,特别是初一学生。由此初中数学情境的创设也常依托趣味游戏,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使得课堂的氛围轻松精彩,别具情趣。不仅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更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获取新知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代数式时,老师可以先和学生一起玩一个猜数的游戏:学生将自己的出生月份乘2,加10,把所得的和乘5,再加上他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结果告诉老师,老师就能立马猜出学生出生的月份和他家的人口数。当下,神奇的感觉刺激学生的感官,跃跃欲试参与到游戏中,同时有求知欲的学生会思考老师是如何猜到的。老师适时将代数式的概念抛出,将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向顶峰,充分实现寓教于乐。
        3、数学情境的创设可以教具演示为出发:初中学生的思维会经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从直觉到逻辑的过程,再由直观粗糙向严格、精准追求过程。七年级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还较为薄弱,我们在学习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时,对于常见的几何体,如:长方体、立方体、球体、圆柱体、圆锥体,教师可以以具体教具进行展示,让学生在辨认过程中,从直观图形过渡到抽象图形,既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为探索后续的几何知识起着良好的开端,让学生有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动力。
        4、动手实践,创设直观的数学情境:初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强,他们比较擅长理解并记忆形象化的知识和事物,为更好开拓学生思维,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具体事物来增强学生的感知,通        过演示教具创设教学情境。


比如,在学习直线的相交的第二课时时,根据书本里的学前导入,让学生事先准备一张纸片,将纸片任意折叠,沿着第一条折痕,再次进行折叠,展开纸片,我们得到了四个角,问:这四个角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猜测,量角器测量不难得出这四个角相等,且都为直角。由此老师引入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概念。直观的展示方式,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受,深化学生的知识解读和记忆,让他们学有所知,学有所乐。
        5、大胆假设,创设虚拟的数学情境: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我们为什么学习代数式,学习代数式的意义是什么?除上述创设情境的方法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大胆假设,创设虚拟的数学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如下思考题:若在可能的情况下,沿着地球的赤道扎紧一个铁圈,在篮球的最大圆也同样扎紧一个铁圈,若此时同时将两个铁圈的长度增加1米,则地球和篮球与铁圈之间哪个可以塞进一个拳头。在学生固有认知以及大胆猜测下,多种答案呼之欲出,“篮球可以,地球不可以”,课堂氛围轻松且活跃。教师在期待下告诉学生,两个都可以,等我们学习完代数式这个问题就可以轻松解决了。夸大的虚拟情境虽然难以直观展示,但由此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新水平和直觉思维能力。教师将学生引入既定的数学情境,帮助其进行数学知识的探索和问题的发觉与处理,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和勇于提出问题。
        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对数学课堂而言事半功倍。但结合教学实践,创设数学情境也会存在以下问题。
        1、数学情境使用不恰当或不彻底:数学情境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可贯穿整节课,也可只服务于课堂的某个片段。教师在创设情境后,切不可只引入无总结,不仅降低了情境的实效性,更甚者还会使情境创设的毫无意义。以创设虚拟情境的例子为例,创设此情境一是为了引入代数式的内容,二是为了让学生体会代数式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个班级教学课前抛出此情境,引入代数式后,接下来的内容则与此情境无任何联系;另一个班在课堂小结时前后呼应,让学生用代数式的知识解决此情境中的问题。对比两个班学生上课的反应以及作业情况,得出若使用数学情境不彻底将使情境效用大打折扣。
        2、数学情境过多依赖多媒体:多媒体的普及为创设情境带来了很多好处,但若将教学重心过多的置于多媒体技术,过分追求情境的精美,反而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注意力涣散,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使得课堂热闹有余、思维不足。
       3、数学情境为了创设而创设:有的教师认为数学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教具、实物、多媒体展示,操作频繁,学生的学习一直处于一种浮躁的状态,教师缺乏准确的定位,因而把数学教学引入了歧途,热闹浮躁的问题情境导致课堂远离了理性思考的轨道。丰满的数学情境确实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却脱离了创设情境的目的,也脱离了数学课堂的本质。
        列举的这些现象绝非个案,可以说在数学课堂中还是比较普遍存在,且我们更不能一刀切,觉得情境创设浪费课堂教学时间,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能不用就不用,或是为追求教学的情境化,或是为情境而情境,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背景太多、太杂,两者都不利于学生的观察、感知、抽象和概括,直接影响着我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积累、数学能力的培养、数学素养的全面提高。而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还是在于我们对教材的钻研不过,对所教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把握不足,对情境创设的目的认识不清,忽略了情境与知识之间的和谐性、实效性。
        创设数学情境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明显的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围绕本学科,本堂课的相关知识创设生动,形象的数学情境,将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尽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永超,张和平. 侗族汉族不同文化背景的数学情境教学比较[J]. 凯里学院学报,2013,03:145-149.
[2]葛君暖. 基于情境教学理论的数学教学[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2:121-122.
[3]唐文艳.“数学情境与提出问题”教学法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09:161-16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