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张志民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张志民
[导读]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

山东省博兴县第三小学  张志民  256500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它会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乐于学习的情绪体验,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是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轻松、愉快、有效地学习,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关键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有了学习兴趣,学生更容易学好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心理需求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体会。
        一、挖掘教材兴趣因素,引发学习兴趣
        兴趣的基础和本质是需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需要,利用教材和现实的诱发因素,激发学习动机,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数学教学中,深挖教材兴趣因素,渗透美育,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我上的按比例分配应用题中,我总是这样联系实际导入新课的,先出示这样一题:"学校有12个篮球,体育课上四年级10名男生和10名女生分男生组、女生组2组活动,男生和女生各分得几个篮球?"很明显,这是一个平均分的例子,很简单,同学很快算出了答案,然后再出示这样一题:"三年级上体育课,有10名男生和5名女生喜欢篮球运动,也分为男生组和女生组2组,每组分得几个篮球?“教师讲道:”也能每组分6个吗?"很显然,这样分男生会大有意见,而女生每人一个还多一个篮球,那么怎样分才合理呢?这时我再告诉大家,用老办法(平均分)不合理了,因为男女生人数不一样,学习了"按比例分配"这一课就会合理地分配篮球了,就这样,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投入了新课的学习,教学效果极佳。                                                  
        二、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儿童的年龄特征决定了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胜、好问的心理特点。数学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我经常采用设置悬念、自编故事、开展竞赛、进行游戏等方法来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使兴趣成为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主动获取知识的动力。例如在五年级“数的乘除”这一单元,在教"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向学生介绍说: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只看数的个位,那能被3整除的数也看个位行吗?然后验证发现,3的倍数的个位数各种情况都有,显然不能再用看个位的方法来判断,再告诉学生老师有一个判断的“法宝”,随便哪位同学站起来说一个任意数也能迅速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可请同学说出大一点的数考考老师,看是否有效。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争先恐后出题考老师,老师立即报出答案,并请同学加于检验,结果准确无误,这时教师再把话锋一转,进入新课,同学们一定会兴趣盎然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因为大家都想得到这一“法宝”。又如教学《梯形的面积》时,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疑问:“你知道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把钢管、圆木堆放成什么形状?”由于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兴趣浓,注意力集中,人人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接着,教师进一步设疑:“人们通常用(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这种方法来求得总根数,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没有学过梯形的面积,自然不能领会其中的道理。于是迫切希望知道的欲望一下子提高了。教师用简短的语言为学生创设的情境,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情趣盎然的进入到后面的学习中去。


             
        三、满足学生心理需求,激发学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欢乐和胜利的快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成功的意念和力量。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成功而创设条件。从学生的兴趣入手,精心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我允许学生有点“小自由”,让他们有组织地支配一些时间,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问题。在推导圆面积公式时,教师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平行四边形通过割补成长方形;三角形、梯形通过旋转平移成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圆是否也能转化成一种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在此基础上,教师稍加点拨、演示,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拼拼补补,画画讲讲,观察比较图形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自己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一步一步操作,分析思考,学生经历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由“扶”到“放”,“玩”中寓“学”,“动”中有“静”,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而且学生深刻领会了公式的来龙去脉,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本领。同时,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在对自己倍感自豪的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发挥情感教育作用,培养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由于任教课时少,师生交流机会不多,很容易在学生中形成呆板、严厉的印象,如果学生感觉老师很可怕,就很难喜欢他上的课。别林斯基说过:“爱是教育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感情效应”,努力创建平等合作、和谐亲密的师生关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之“亲其师,信其道”,引发情感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情意原理,首先做到把微笑带进课堂,以教师的良好情绪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定势,以教师的乐教促进学生的乐学。与此同时,教师要特别注意遵循“表扬+鼓励”的原则,避免批评与训斥。平时,与学生打成一片,常和他们谈心、聊天、活动,了解各自的爱好特长,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他们学习的成功创设条件。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端庄亲切的仪表,简练幽默的谈吐,富于形象的体态语言,生动有趣的游戏------不断提高学生对你所任学科的学习兴趣。
        五、丰富活动,增强学习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切有成就的人成才的起点,人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就会在这方面下功夫,这方面的智能就容易提高。人对什么有兴趣时,对它就乐于观察,记得就牢,对它就爱探索、爱思考,所以说激发学习兴趣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从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比教给学生知识还要重要。教学中我在狠抓课堂教学的同时,定期举办各种数学活动,使课堂教学得到补充,书本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应用,使学生的数学兴趣更广泛。如: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组织数学竞赛;制作数学学具;与学生实地测量校园、球场、教室的长与宽,绘画学校平面图等活动。
        六、精心设计测试题, 巩固学习数学的兴趣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现阶段对学生的评价的重要手段就是测试(考试)。考试是检查学生对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其考试成绩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为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考出真实水平,因此试题的编题一般按7:2:1或6:3:1的难易配比,控制试题难度。并将试卷分为A类卷、B类卷、C类卷,(A类卷难度较低,均为基础知识,B类卷难度稍高,C类卷难度最高)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自由选择,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考出较理想的成绩,对自己有一个较正确的评价。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求知欲望得到满足,有一种成就感。从而学习态度和手段得到强化,激起进一步学好的愿望。我所教的班中有一名叫姚家兴的男同学,成绩不理想,当他第一次凭自己的能力打了A(A类卷)的时候,激动地对说:“老师,没想到我也行。”事实说明,只要认真设计好每一次测试题,学生都会有一定的收获,都将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我的有意识的培养和教学方式的转变,学生们对数学都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以最短的时间入了门,掌握了数学学习的规律,成绩明显好于其它班级。
        总之,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的强化剂,只要教师和学生心理相通,学生的学习就会成为一种兴趣、乐趣,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乐趣就会并逐渐转化为志趣。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教育理念。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