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复习——问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林苗苗
[导读] 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或知识模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提升学生素养,是经常思索的问题。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外国语学校初中分校  林苗苗  325000

摘要:复习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形成整体的知识体系或知识模块,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提升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枯燥无味的复习课往往令老师头痛,令学生厌烦。怎样上好复习课,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提升学生素养,是经常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复习课   问题化  有效  学生素养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指出,复习不是单纯的重复,而是用旧知识的砖瓦建造新的高楼大厦。所以,复习课一方面是查漏补缺,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分类、整合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课堂教学的复习,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和掌握学习方法,提高举一反三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每每临近期中期末考试,就有不少教师犯难:该怎么组织学生复习,才能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呢?一直以来我对复习课也感到非常头疼,虽然有时我也经常用一些设疑的趣题、一些激励他们参与的小小比赛等,但这些方法不能每次都用。在不断地教学探索实践中,对初中科学复习课教学设计有了一个模式,即问题导入—自主提问—合作交流—例题分析—归纳总结,其教师易操作,课堂效果明显。
        一、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复习课内容往往没有新课那么新鲜,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要让学生有新的发现、新的动力,就要极力避免简单地重复,较好的办法是运用问题导入,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备课时,教师要准确把握好复习的知识要点,设置生活问题,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出发,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让学生产生一种学习的倾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样就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复习中来,从而诱导更有效地复习巩固与提升。
        二、自主提问,发挥学生主体
        复习过程是一个信息交流过程,在这个求和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客体,教师是媒体,教师起着沟通学生与教材的作用。
        传统的复习课是教师“一言堂”的“填鸭式”教学,不少老师总习惯于把学生活跃的思维纳入自己预定的轨迹──教师讲解知识学生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答,教师布置作业学生作。这样,学生从上课一直听到下课,始终处在压抑、被动的状态,学习积极性调动不起来,有劲使不上。
        所以,复习课要真正把学生放到主体位置上,以自学为主,从而培养其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其自我探索、自我获取的精神,以改变他们消极被动的状态,提高其识记效果。
        案例一: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入门》复习
        引入: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
        教师:展示一杯水,根据第一章所学,关于这杯子和水你会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杯子的高度?水的体积?水的温度?……
        教师:那我们需要用什么工具,使用这些测量工具要注意哪些地方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积极思考讨论……
        案例二:九年级上第三章电学部分的复习
        教师:图片展示洗手间里用的电热器,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知识及原理,你会提出哪些问题?请小组合作写在小黑板上。
        学生:电能转化为热能,电功率,电功……
        在这个环节中,小组成员结合自己发现的知识点和问题进行交流,寻求解决方法。在各组汇报时,小组长将自己组总结知识点归纳出来,并将自己组的问题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自主复习交流中,各学生都有所想、有所讲,从而使学生都有所收获,整体素质协调发展。



        教师在这环节中要成为一个参与者、合作者、帮助者和情报员。教师要关注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巡视、询问、指导等形式,快速地掌握学生复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或产生的新问题,在交流中及时梳理归类、分析补讲。
        三.精选练习,提升学生学法
        复习目标是否达成,复习知识点、考点是否掌握,都要通过检测来反馈,所以检测应贯穿在各个流程中。常用做法是通过练习题进行检测,教师及时反馈和评价、深度剖析、及时修正。
        练习设置要关注后20%学生,让他们掌握好基础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让他们吃透书本和典型习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自我探索知识,在深入思考中发现疑点,强化思维活动,以期举一反三。所以,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不论课堂例题还是课后练习都应精心选择,避免重复劳动。这就要求老师大量地做题,精选题目、精讲题目、总结规律,才能让学生触类旁通。有位专家曾说过,要让学生脱离题海,老师必须进入题海,这话说得一点也不错。
        (一精析例题
        在讲解例题时,千万不要教师讲的太多,应给学生多一些的时间和空间,最好让学生多讲,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教师则可根据学生的思维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角度,可对此进行评价或总结,注重学生规范解题。如指导学生如何审题、如何分析题目、如何答题,并将典型例题的典型解法进行归类。使他们不断地反思,在反思中巩固、深化、提高,加深对所复习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课后巩固
        在练习设计中,可通过典型多样的练习,帮助系统整理;设计对比练习,帮助沟通与辩析;设计综合发展练习,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设计开放,锻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案例一:七年级上第一章《科学人门》复习课后练习
        实验中的偏差:
        (1)一同学用皮尺测量操场跑道的长度,由于拉得太紧,可能会导致测量结果( )
        A.偏大        B.偏小       C.正确      D.无法确定
        (2)某同学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在量取酒精操作中俯视时就读数了,则读数会( )
        A.偏大        B.偏小       C.正确      D.无法确定
        案例二:八年级上第一章《水和水的溶液1.4-1.7》复习
        1.下表是硫酸的密度和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对照表(20℃).欲配制10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需要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多少毫升?水多少毫升?(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用一杯100毫升的热开水,设计出你课堂上没解决的问题找同学解决,或是设计出你觉得最难的问题考考同学!
        复习的根本任务并非单纯地让学生学会某些知识,还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和思考的方法。所以,在复习过程中,面对各种渠道铺天盖地而来的复习题、模拟试题,不能靠单调、机械的重复,更不能靠增加学生作业负担的“题海战术”来掌握知识,教师应合理设置选择练习,让学生主动学习,触类旁通。
        在复习课中,“想”是核心要素,“做”是关键要素。“想”是要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联想和想象能力等。想的时候学生要静得下来,要有深度、有广度、有个性。“做”是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等。要让学生在静中想,在做中学。只有让学生在自主复习中充分地想和做,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郭望新.怎样上好复习课[J].中国教研交流.2008(10)
[2]陈素静.探讨复习课的有效教学模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6(2)
[3]包春华.基于问题解决的初三化学复习[J].2015(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