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 张卓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张卓
[导读] 新课改指出,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如此,教师应该传授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思维。本文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探究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  张卓

摘要:新课改指出,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也应如此,教师应该传授相关数学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发散思维。本文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主要探究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如何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思维能力;教学方法
        引言: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主要目的,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并且,教师应该创建一个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占据主导型。因此,教师应该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旨在培养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提升课堂效率。
        一、数学思维能力的含义
        相对于初中数学而言,高中数学则难度增加,而且知识点的范围也逐渐变广。因此,学生在学习高中数学这一学科时,不仅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压力,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教师应该根据高中数学科目的这一特点,并且有针对性的为学生提供一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旨在帮助学生提升数学相关知识水平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科目蕴含较强的逻辑性,因此,第一步,教师应该重点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新学习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固有知识点能够有机结合,并且相互衔接,有能力构成一个完整的思维导图或知识体系。第二,由于数学科目的抽象思维运用的较多,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复杂的知识点转成具体的,简单化的知识点,使学生可以换难为简。第三,数学科目经常要求学生需要举一反三,联系固有知识点,因此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让学生可以在掌握了简单的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并且解决复杂的难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相对难的知识点,还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可以更好的独立思考,并且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
        (一)加强学生解题能力的训练
        教师想要真正培养学生在数学课堂当中的数学思维,最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使学生形成一套自己固有的解决问题的方式。那么,在日常的数学课堂当中,就锻炼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学生才能总结出属于自己的一套解决问题的模式,才能从根本意义上帮助学生自主探究。


并且教师在备课的过程当中,也应该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行为特点,个性特点以及固有知识的掌握水平,只有在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同时,才可以在授课过程当中,使每个学生都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等比数列”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用故事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且在讲完故事之后,让学生自行动脑,去思考并且探索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当然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始终应该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身份,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通过动脑来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力,使学生真正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再比如,在习题课的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已经掌握了这道题的同学去思考更多的方式进行解题,如画图式、代数式的方式。那么,通过多种的方式来进行解决问题的过程当中,学生也可以发现,不同的解决方式,对不同类型的题来说,其难易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总结多种多样的解题方式,并告知学生在考试的过程当中,应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因此,通过以上的实例可以发现,教师在教授不同的类型课时,均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告知学生解决问题不拘泥于一时的掌握,而是应该可以做到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每个学生都可以自主的探究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更好的数学思维。
        (二)引入生活实例
        高中数学经常有相对抽象性的题目,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认为其相对相难。教师应该可以通过引入实例的办法来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降低题型难度,进而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空间几何体”这一内容时,教师应该先讲解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简单的知识点,通过学生固有的知识点,让学生搭建平面图形。如在课堂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手中的笔来搭建出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然后教师在引导学生动脑,思考如何将手中的已经搭建完成的13根笔进行改动,逐渐减少比的个数,但是仍然保持四个全等的等边三角形。那么经过教师的逐渐引导,学生可以将平面图形逐渐思考过度到立体图形,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立体概念。最后,再经过多媒体的展示来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图形的变化,进而形成抽象思维。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科目较难,知识点较繁多,教师不仅应该局限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应该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上,帮助学生培养各方面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解题形式,进而自主探究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而提升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刘孝林.浅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000(017):81-81.
[2]刘静祎.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2018,No.628(08):123-123.
[3]葛旻.分析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00(015):38-38.
[4]黄秀红,任远.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J].教育(文摘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