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入传统文化的创新教学策略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张连光
[导读] 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一直都对小学生的教化和教育起着积极正面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教授小学生对道德观念有个基本把握,对法律状况有个基本了解。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开展活动中,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

浙江省永嘉县岩坦镇张溪学校   张连光   325115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阶段重要的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一直都对小学生的教化和教育起着积极正面的作用。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教授小学生对道德观念有个基本把握,对法律状况有个基本了解。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开展活动中,依然存在不合理之处,需要及时进行调整。如小学教师对该课程不重视,发挥不出应有的效果;如小学生对该课程无兴趣,缺乏教育实践环节等等。需要在小学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用创新教学方式的形式来带动课程学习。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传统文化;教学创新;策略分析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从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洗练并且发掘出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所在。通过这些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吸收,可以帮助小学阶段的学生迅速汲取营养,成长为道德观念正确、法治知识完善的当代社会接班人。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急需要对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潜藏其中的问题进行总结,以更好地提出解决方案和理想建议。
        1.小学政治教师行动不足
        当前的小学政治教师自身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对道德与法治的认知都存在问题和不足之处。这就导致了教师这一重要主体,没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对小学阶段学生可以起到多大的教育意义和影响意义,没有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对小学思想与法治课程可以起到多大的促进意义和改善意义。还有就是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把控方面缺乏实践经验,这就造成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无法合理发挥作用,缺乏理解基础。除此之外,小学政治教师队伍建设活动不足,导致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文化涵养不高,也就无法有效地通过传统文化的融入来带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导致重理论轻案例。
        2.教学环境落后,教学氛围缺乏
        但是现在的小学课堂总是倾向于保持课堂纪律,导致学生无法获得学习道德与法治的有利环境和先决条件。教师在教学环境的搭建上缺乏先进观念和方式,导致教学氛围凝重,无法形成轻松自在的学习氛围。教学环境和教学氛围的构建和营造,符合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提要求。我国目前缺乏营造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与学习大环境,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还存在不足。
        3.学生认知不足
        随着国门打开,中外文化交织袭来,小学生能否在强烈的文化交流与冲击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小学生对处于对外来事物感到新奇的阶段,如果没有接受足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获得足够的认知能力,就很容易在社会思潮冲击下失去自我。中华传统文化中不乏优秀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但是学生对这些的认知却存在不足。导致对外国文化和外国节日追崇吹捧,对本国文化和本国节日不闻不问。应当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形成民族自信心。
        一、创新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方式的策略分析
        虽然传统文化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融合过程存在问题,但是通过积极地改良和改进,寻找两者结合的最佳点,便可以促进教育的向上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1.提高小学政治教师文化素养
        教师的思想观念和教学风格很大程度上也会对学生的文化学习和思想学习造成影响。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要首先做好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工作,才能在授课之时游刃有余,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课程感受。


传统文化与小学道德和法治的传承,对教师也起到了督促作用。因此需要学校成立专门的政治教学研究小组,通过定期的小组培训和小组教育成果和经验分享,来带动每一位小学政治教师参与其中。教学研究小组还要定时或者不定时地前去听课,把握每位小学政治教师的教学特点,评估教师工作,督促教师不断改善课程。平时工作之余,还要举办教师阅读文化著作的活动,让学生跟随教师一同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比如在教授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团团圆圆过中秋”时,教师可以引入古人对中秋对明月的喜爱之情,因此写下了很多与月相关的诗句,“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等等。让学生明白中秋节是我国的团聚之日,倾注了历代人对国家、对家庭的感情。
        2.根据传统文化具体内涵,选择适合的结合方式
        在中外文化交流传播广泛的当今社会,需要选择根据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来选择结合方式。小学政治教师应当了解我国涵盖面广阔的文化和思想,并且针对主题举办主题周活动,将根据具体的传统文化内涵来选择合适的结合方式。比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就可以引入“孟母三迁”的故事。故事中孟母为了给自己的孩子好的成长环境,三次选择搬家,最后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孩子受到学校学习氛围的影响也开始学习。所以通过这一文化故事,学生了解到环境影响人、学习教化人的重要性,在学习“说说我们的学校”一课时就会对教师和学校产生尊重和喜爱的感情。
        3.构建环境营造氛围,加强设施建设
        教学环境不是单一地指教室这一场所,也不是单一地指学校这一范围。而是指小学阶段的学生接受道德教育与法治观念培育的过程中所处于的环境。学校和教师应当明确环境和氛围给学生带来的重要影响。积极构建文化校园和素质校园,帮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逐步掌握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除了环境和氛围,学校还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文化阅览室和图书馆,保证学生足够的文化场所设计。除了硬实力,文化软实力也要提高,那就是举办形式丰富的社团活动和比赛项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比如可以针对四年级上册的第六课“我的家庭责任和贡献”,以此为题举办主题活动,联结历史上的家庭温馨小故事,如“孔融让梨”,在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讲述学生的家庭“历史故事”,进行家庭主题写作征文竞赛。
        4.解决融合方式问题,做好融合内容选择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除了好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还有不好的糟粕文化,教师一定要做好内容的选择。学生在接触到众多文化的同时,也要掌握甄别文化优劣的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日积月累的学习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道德法治观念的理解。比如每日布置一个传统文化介绍人物,通过积累降低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如在六年级下册第一章节的“完善自我,健康成长”中,就可以引入“少年包青天”的故事。安排学生上台讲解包青天在少年时期是如何一步一步确立起心中的远大理想,想通过办案来查明事情真相,并且一步一步努力直到实现。通过这样选择合适的传统文化内容,辅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理想的远大和行动的力量。
        结束语: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始终是中国人民共有的宝贵财富,蕴涵着先人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传承并创新。做好传统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正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正是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改良与改进。我们要把握好二者结合的关键时机,积极发现并解决问题,为二者结合出一份力量,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腾飞。
参考文献:
[1]任海燕. 浅谈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9(27):125.
[2]程凤. 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章乐. 儿童立场与传统文化教育——兼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J]. 课程.教材.教法,2018,38(08):21-26.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