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在户外角色游戏情境中同伴互动观察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张雷
[导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而需要对这个阶段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水平发展给予关注。幼儿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社会学习的能力。

杭州市澎博幼儿园 张雷    310000

摘要:《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同伴交往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故而需要对这个阶段幼儿同伴之间的交往水平发展给予关注。幼儿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学习了社会交往的技能,同时也促进了幼儿社会学习的能力。所以,应该要为幼儿之间的同伴互动创造机会并给予指导。本文以中班幼儿在户外角色游戏情境中同伴互动为观察对象,研究幼儿同伴互动中的问题与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教育;户外游戏;同伴互动
        同伴互动能够提升幼儿的社会性能力,是幼儿个体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也将幼儿同伴互动作为重要目标之一,并且将其定位成奠定人格基础的重要途径。由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的推行,幼儿平常与同伴交往互动的机会和条件较少,再加上对于幼儿的同伴互动不够重视,造成了幼儿缺少同伴交往技巧和经验并经常出现一些问题性行为。
        一、中班幼儿户外角色游戏情境中同伴互动存在的问题
        1.1部分幼儿的攻击、争抢行为较频繁
        根据观察结果显示,幼儿在同伴互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攻击行为和争抢行为。在发生攻击行为和争抢行为时,大多数的幼儿不仅要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并且还会直接向老师告状,让教师帮忙解决问题,有一些幼儿很喜欢告状,告状的次数也很多,在观察过程中发现,部分幼儿告状的目的只是让教师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在意教师的处理方式,还有幼儿会把整体事件的经过详细的告诉教师,并期待教师做出相应的“处理”。争抢行为在互动中也比较普遍,而且该行为发生之后,容易产生攻击行为,争抢的原因大多是因为游戏材料引发的。以上问题现象应该引起教师的反思,在幼儿发生以上行为和现象时,针对问题作出相应的指导,从而减少幼儿不友好行为的发生。
        1.2从互动方式来看,幼儿语言表述方式不恰当
        在中班幼儿同伴互动的过程中,幼儿的互动方式主要有语言表述和行为动作两方面。由于幼儿受自身认知水平的限制,幼儿的语言表述方式依然不十分恰当,如挖苦、讽刺、嘲笑等,从而导致互动中出现矛盾。比如在协商分配角色的时候,部分幼儿没有达到自身的需求,就会直接与同伴进行争吵,而不是说出自身的想法,征求同伴的意见,一般都是采取消极的方式去表达自身的不满,从而导致互动失败。
        1.3从互动结果来看,仍有部分幼儿被拒
        大多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都能够接受同伴的互动,但是拒绝互动的也占有一部分比例。幼儿在活动时,利用一定的互动策略以及活动材料,从而达到与同伴互动的目的,由于幼儿受自身条件限制,在进行互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如:不知道怎样和同伴协商、不懂得分享、不懂得如何表达自己的需求,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幼儿的行为,不利于幼儿开展良好的互动,导致幼儿被拒绝互动。
        2.影响中班幼儿户外角色游戏情境中同伴互动的原因
        2.1教师指导方式
        教师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通过观察幼儿之间同伴互动情况,采取不同的形式,针对幼儿的互动情况进行介入指导,帮助引导幼儿解决互动中的问题,促进幼儿同伴互动的顺利开展。幼儿户外角色游戏情境中通常带有一定的情境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模仿性,通常具有一定的游戏规则和要求,教师在对幼儿互动进行介入指导时,通过言语或者是行为动作,直接的对幼儿游戏环节进行指导,会破坏幼儿原有的思路和计划,整个游戏以教师为中心,幼儿在游戏中可能处于“被动者”的角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性和自主性,从而不利于幼儿掌握互动的直接经验。



        2.2 幼儿园游戏材料
        幼儿在进行活动时,除了需要一定的活动情景和场地作为支撑,还需要相应的游戏材料作为依据。游戏材料在幼儿进行互动中,不仅是幼儿进行操作的对象,而且还是幼儿进行互动时的工具。幼儿园游戏材料设置的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幼儿之间的互动行为。游戏材料的数量是影响幼儿互动的重要因素,幼儿发生不友好行为中,冲突行为和争抢行为占据很大的比率,而发生这些行为的原因,除了受幼儿自身独特的发展特点影响,大多都是因为游戏材料的争执引发的。
        2.3家庭教养方式
        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同伴互动的关系上,良好的家庭教养方式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人缘和同伴关系。根据观察发现,溺爱或者专制类型的家庭教养模式,生长在这一模式下的幼儿大多数都是比较霸道、攻击性比较强,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更容易发生冲突和争抢行为,并且普遍受欢迎程度较低,也容易遭到同伴的孤立和排斥;而相对的民主性教养方式下的幼儿,他们大多数性格比较友好温和,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在同伴互动的过程中能设身处地的为同伴着想,经常帮助别人,很少发生不友好行为,普遍受到幼儿和教师的喜爱。
        3.促进中班幼儿同伴有效互动的建议
        3.1提升教师自身专业素养
        教师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锻炼敏锐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幼儿在户外活动中同伴互动的行为特征,总结幼儿互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分析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实施科学性的教育策略,帮助幼儿进行良好互动行为,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3.2科学投放游戏材料,提升互动质量
        活动中的游戏材料不仅仅是幼儿进行互动的重要工具和物质基础,还是幼儿顺利进行互动的手段和媒介。幼儿园在设置游戏材料时,首先要合理配置游戏材料的数量,观察发现,幼儿发生一些不友好行为大多是由于游戏材料引发的,在游戏数量较少的时候,幼儿就会发生争抢冲突行为,但是游戏材料的多少与互动行为不一定是成正比的,在游戏数量很多的情况下,幼儿互动的次数就会变少,因此,教师需要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特点,根据自身的经验合理配置活动材料的数量。其次要选择生动有趣、多样性的游戏材料。观察发现幼儿园材料的新异程度差,材料结构化较低,这直接影响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3.3优化家庭教养方式,提升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父母的教养方式影响幼儿人际交往行为的发展,良好教养模式下的幼儿,往往能够通过父母的眼神和动作,感知父母的情绪和态度,判断自身行为是否是正确的,并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使幼儿形成人际交往的直接经验。因此,家长应该放下自身的权威,站在幼儿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尊重幼儿的想法,与幼儿成为朋友,不仅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同时也重视幼儿的心理状态,建立合理的教养模式,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结语:
        同伴互动对幼儿社会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当中,受欢迎的幼儿往往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不受欢迎的幼儿表现出攻击性和反社会行为。幼儿在与同伴互动的过程当中,彼此相互协商、沟通,幼儿从互动当中习得了学习的方法和交往的技能。幼儿平等的交往使幼儿从中体会到了尊重感,有利于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良好个性特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晓慧.小班幼儿自主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观察研究[J].才智,2015(20):192.
[2]王艳萍.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同伴互动行为的研究解析[J].知识文库,2020(10):50+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