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家校协同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陈宏波
[导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小学教育全过程,协同家庭教育在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中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海曙区古林镇薛家小学   陈宏波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小学德育工作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人小学教育全过程,协同家庭教育在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思想品德中的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生的成长环境除了学校,还包括家庭。家庭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以及道德品质发展的重要场所,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习惯、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等,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学校和家庭必须在教育目标上一致,在时空上密切衔接、积极互补,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为基础的教育格局,发挥教育的整体效应。
        二、具身认知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一)具身认知理论发展简介
        基于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传统认知科学重视信息加工,强调符号与表征,忽视身体和经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及当代哲学的身体转向,人们逐渐意识到:“大脑本身并不能独立完成高级认知功能,大脑和通过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对于高级认知过程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心智的理解必须放到与身体的关系背景中,而这个身体是与外部世界互动的身体。”
        (二)具身认知理论的内涵
        具身认知的核心内涵是指认知或心智是由身体的动作和形式决定的。站在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视角,去审视人类的教育,我们会发现人类教育是与身体相随相伴、 息息相关的。《尸子?君治篇》记载: “燧人氏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宓義之世,天下多兽,故教以猎。”这种依水则授之于渔,近山则授之于猎的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通过施教者手把手地教,或者身体的示范动作,使生产经验与劳动技能代代相传下去的身体教育学。这种最为原始的上行下效的教育模式不仅仅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状态,而且是一种身体状态。身体是教育活动的内核,教育离不开身体。
        (三)具身德育
        “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德育,是将身体经验同道德认知与判断等心理过程相互嵌入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理论认为,身体是认知活动的主体,身体在认知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认知是通过身体的体验及其活动方式而形成的。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源于个体的身体及其环境,具身德育是将抽象的道德落实到现实生活与具体情境中去体现,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其中,在实践中体悟,突出德育过程的现实性。
        三、家校协同策略与实施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有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制度和教学方式。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原生态环境。家庭教育不同于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理念、对孩子的教育期待、家庭教育方式甚至家庭氛围都影响着家校之间的沟通,也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家长必然是学校教育的同盟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基础是彼此理解和信任,因此,学校要主动搭建各种家校沟通平台,通过学校的指导,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家长参与到学校教育中,进而形成相互配合、互相支持的双向沟通模式。
        (一)传统节日文化
        当今的教育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已经不再是传统教育中一味地传授知识,教师还要让学生从小就有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意识,结合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学校开展亲子体验活动,让学生与家长共同参与知识问答、猜灯谜、小游戏、习俗展示和节目表演等活。通过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做人,全面发展,也提升了家长的综合素质,增进了亲子感情。
        临近春节,各地的书法家进社区、进学校送福送春联等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学校在学生领成绩报告单的时候,组织书法社团成员与书法家一起“送福送春联”活动。


一盏盏火红的灯笼,一个个形态各异的“福”字,一幅幅精美的对联,渲染着浓郁的节日气氛。学生、家长沉浸在这样的场景中,感受着祥和、安宁的节日氛围,由衷地感到祖国民族文化的魅力,国家的繁荣富强,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豪。
        (二)成长关键时期
        学校要借助各种活动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在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人队入团、新生入学、毕业典礼、各种节庆日等,邀请家长参加,让家长在参与活动中感受孩子在各方面的成长。
        学校精心组织一年级的开笔礼、四年级的成长礼、六年级的成童礼等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感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关键时期,感受孩子在学习、生活中的点滴进步,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家庭更加幸福。
        (三)家长志愿者
        家长志愿者是指自愿、无偿利用自己的时间、技能等资源,为学生发展和学校需要提供帮助和服务的人,包括学生父母、(外) 祖父母以及其他监护人。其中,“自愿、无偿”"是家长志愿者工作的基本原则。助力学生健康成长,辅助学校工作开展,是家长志愿者工作的基本定位。家长志愿者承担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学生管理、拓宽教育资源,开展实践活动。
        学校邀请家长志愿者组织护苗队,为孩子们安全上学保驾护航。在学校召开全校运动会时,邀请家长志愿者参加训练、比赛引导员、裁判等等工作。家长认真、执着的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家长志愿者在参与活动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中,与学校协同一致,对学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深刻的体验,进而增加对学校的认可。
        (四)家长学校
        学校在每学期期初、期中、期末或者其他相对固定的时间,定期对家长进行系统培训。小学阶段家长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亲子沟通技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做称职父母等。
        为了提高培训实效性,学校通过问卷和访谈等方式,了解家长的培训需求,确定培训内容。通过讲座、沙龙、团体辅导等多种方式对家长进行培训。如学校在创建书香校园时,邀请儿童阅读专家为家长们做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讲座,倡导亲子阅读,评比书香家庭等活动,通过身体参与、心理感受,家长们充分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积极配合学校、老师抓好孩子的课外阅读。
        三、家校协同实施成效  
        (一)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环境
        学校重视并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督促家长按照科学、合理的育人目标,从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家校协同,能让低年级的学生较快地从熟悉的家庭生活进入到比较正规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帮助他们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重新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规则系统。
        (二)学生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
        学校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国家历史、了解党的历史革命传统。家长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将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良好生活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参与各种学习和生活活动中养成良好的规范意识,为成为合格的公民奠定基础。
        (三)提升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
        学校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家长志愿者等组织形式,让家长协同参与到学校的组织、管理中来。家长们对学校的管理制度、教学常规、后勤管理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设身处地地为学校献计献策,主动协同学校教育学生,进而对学校的满意度大大加强。
        (四)学校教育得到质的保障
        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这一重要的组织形式,实现学校与家庭的及时沟通。家长委员会协助家庭培育良好家风,给孩子以示范引导。家长形成科学的育人理念,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保持步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使5+2>7。使学校教育得到质的保障。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