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王伯缘
[导读]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教育。

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中坝乡中心学校  王伯缘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通过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改革,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人素养的教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进行对高效课堂的构建,可以通过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角度进行创新,重视学生在数学课堂的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学生逐渐形成有效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首先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现状进行分析,然后重点对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策略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符合当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要举措,直接关系到课堂氛围的营造及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在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探究式学习为方法,以生活化教学为内容,加快小学数学课堂模式的转变和课堂效率的提升步伐,促进小学数学高校课堂的构建。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1.教师仍占据课堂主导,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由于“尊师重道”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我国教师在课堂上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进行课堂知识的讨论探究时,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能联系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给出相应的、易于接受的教学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对知识的灌输和对问题的直接解答,而严重忽视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能力;注重成绩的提升,却忽视了对学生总体素质的培养。有的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只会口述课本知识,而不对相关内容做具体的迁移。这样一来,学生的发散思维就得不到锻炼,数学思维能力就不能有效建立起来,最终无法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学习兴趣偏低
        小学生在数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只有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才能够全身心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得到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有效锻炼,也才能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更加高效、深刻的掌握数学知识。因此学习兴趣偏低成为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之一。这同小学数学教师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以及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教学理念落后等具有紧密联系。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1.通过变换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综合能力的提升也是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进一步完善、提升的前提下,教师还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下,实现学生快速地成长。
         例如,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合作形式的学习,这样的學习过程,学生间的思维可以相互借鉴,丰富学生的大脑思维,同时在这一过程中,没有教师的帮助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题能力,让学生的优势得以大放异彩。其次教师可以运用微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通过微视频的学习培养自身的自学能力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逐渐培养适合自己的数学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数学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实现学习的进步。
        2.设计新型导入模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对于老师来说,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学生们能够学会并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效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数学上也是一样的,学生们只有对学习数学感兴趣,才能主动地去学习数学。


因此,老师需要设计一些新型的、有趣的导入模式,去激发并维持住学生们的学习欲望,老师可以在一个章节的开头导入一个与章节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慢慢地将学生们带入情节之中,再展开学习内容。相较于一开始将直奔主题地讲解内容,这样慢慢引导的方式会让学生们不自主地进入学习状态。
        比如,在教学“分数”这一内容时,老师可以讲述一个小故事:“有一天,小明和小红去公园野炊,他们带了4个苹果、2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同学们知道如果把这些东西平均分给他们两个人,那每个人分到几个苹果、几瓶矿泉水和几个蛋糕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难,他们都知道两个人各分得两个苹果、一瓶矿泉水和半个蛋糕,老师可以这半个蛋糕来问学生们“半个在数学上是怎么用分数表示的”,由此引入分数。以这样一个故事带领学生们进入这个故事情节中,营造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们轻松学习。
        3.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已经被广泛证明的、有效的教学理念,它同核心素养一样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提升、掌握与应用,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是构建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通过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如何将生活化教学引入小学数学课堂呢?教师要创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熟悉的教学情境,因为超出学生认知范围的情境只会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比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如何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面积时,将学校的平面图展示给他们,他们马上就能将学校的景观与正方形、长方形一一对应:大的长方形是操场,小的长方形是花坛,正方形是升旗台。然后,笔者再向学生讲解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学生自然也想知道他们平时玩的操场有多大,站的升旗台有多大,这样学生就会充满兴趣地听讲。这种将生活化教学融入数学课堂的方式,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
        4.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集体生活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这一点与核心素养的培养有相似之处。数学教师既要做好数学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作,还要重视对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进行教学探究。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创设这样一个生活化情境:“王伯伯想在院子里用绳子围一个长6米,宽3米的苗圃,但他不知道要买多长的绳子,同学们能不能帮王伯伯计算一下要买多长的绳子?结合这一生活场景,同学们能否推导出长方形周长公式?”然后,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交流、探讨。有的小组通过“6+3+6+3”推导出“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这一公式;有的小组根据“(6+3)×2”推导出“长方形周长=(长+宽)×2”这一公式;还有的小组根据“6×2+3×2”推导出“长方形周长=长×2+宽×2”这一公式。最后,教师要求学生互相评比,选出最简洁的计算公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深刻地记住了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其合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也因此得到培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数学学科素养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并且在这一前提下构建高效的课堂构建需要教师能够从多方面完善教学现状,教学中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专业能力为学生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敏.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8).
[2]陈亚萍.小学数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教学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5).
[3]朱景伍,王金荣.探究在核心素养视域下如何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J].华夏教师,2018(5).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