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误区及途径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9月下   作者:杨华
[导读] 班集体是一个小型社会,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学习、道德、个性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重视班级文化的构建才能缓和师生关系,打造健康积极的育人环境。本文先分析当前工作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改进途径,以渗透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四十六校  杨华  邮编037005

摘要:班集体是一个小型社会,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促进学生学习、道德、个性的全面发展。班级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只有重视班级文化的构建才能缓和师生关系,打造健康积极的育人环境。本文先分析当前工作的不足,进而提出相关改进途径,以渗透正确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班级文化;误区;途径
        引言:学生成长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外界环境影响,因此良好的班级文化对学生的成长十分重要。然而不符合学生个性的制度、环境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十分有限,只有优化班级制度,更新育人观念才能调动学生热情,营造有益于学生的班级氛围,促进学生文化素养提升。
        一、班级文化建设误区
        (一)忽视德育
        制定班规班纪时,班主任主要以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水平为研究对象,为营良好学风制定详尽的细则,但却忽视了学生成长中容易出现的道德品质问题。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参差不齐,思想意识的发展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忽视德育的班级文化不利于学生个性和品质的发展,容易造成心理素质及价值观问题。德育对提高学生道德水平,促进班级文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应在制定班规、主题班会、日常交流中渗透德育知识,引起学生对自身问题的反思。
        (二)缺乏民主性
        受传统观念影响,班主任在选拔班干部、制定班规方面缺乏民主性,容易忽视学生的想法。小学生都渴望被认可,然而由于个性和学习能力不同,学生感受到的来自教师的关怀也有明显差别,部分教师偏爱成绩较好、有才艺的学生,而个性活泼、自律性较差的学生往往很难得到表扬。把个人情感投入到班级管理后,容易因个人原因影响制度制定和执行的公平性,不利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
        (三)忽视氛围的营造
        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但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主任经常会忽视氛围的重要性,比如教室内的布局不合理、学生的座位很久没有调换、教室布置中缺少文化气息等。由于对班级氛围的忽视,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习中缺乏规则意识,对同学间的小摩擦缺乏宽容和谅解,不懂得珍惜的友谊,班级缺少凝聚力。应重视对良好氛围的营造,给学生创造彼此交流和分享的机会,利用良好氛围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个性。
        (四)互动形式单一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班级文化的构建,但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仍存在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学生会不自觉地与教师保持距离,缺乏自主表达的意识。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良性互动,互动主要围绕学习问题展开,导致学生对班主任留有严肃、冷漠的态度,在学习和活动中小心翼翼,在集体活动中缺乏积极性,逐渐养成自卑的心理。
        二、开展班级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优化制度,完善班规
        对管理制度的制定应避免“一言堂”的局面,由班主任提出需要完善的板块,通过师生交流明确细则,既能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也能推进班规的执行。教师可以从学习纪律、道德品质两方面入手,与学生一同探讨集体生活中的问题,制定学生普遍认同的规则。随着学生与教师的逐渐熟悉,在今后的班级生活中还要不断完善班规,对于不合理、不切实际的规则可以修改或删除,对于不完善的地方可以提出具体要求。在落实班规的过程中,提倡让学生相互评价、相互鼓励,要引导学生承认班规的价值,共同维护班级秩序,以端正学生思想。
        应借助班规班纪培养学生自律性和责任意识,既能减少学生群体中的纠纷,也能营造良好班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学生在共处过程中容易暴露出个人的性格问题,必须借助班规引导学生,促使不同个性的学生有相同的价值观,能共同维护班级荣誉。


比如为减少学生在劳动中的纠纷,要制定《轮流值日制度》,为营造良好学习环境,要规定《课堂纪律》,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应制定《日常行为规范》。完善以上内容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用正确的标准衡量自己的问题,是构建良好班级文化的重要基础[1]。
        (二)更新观念,平等交流
        应培养积极自信,有自主意识的学生,教师应更新观念,要重视学生的意见,可以通过平等交流拉近师生关系,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传统观念下,教师以约束的手段实施管理,导致学生思维受限,对班级活动中的对与错缺乏深刻认识,即便教师第一时间处理纠纷,学生也存在态度不端正、缺乏反思意识的问题。只有更新观念,用亲切的话语与学生交流,降低姿态才能赢得学生信任,提高管理水平。
       人无完人,班主任也无法避免工作中的失误,应虚心接受学生的建议,做出正确的示范。比如当教师忘记发作业本时,有学生提出此问题,应马上承认自己的失误,并感谢学生对自己的提醒,要学会用风趣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宽容大度的良好个性。学生的言行习惯是逐步形成的,教师要做积极正面的榜样,与学生沟通时应宽容亲切,提出问题时应表现出对学生的关心,只有耐心引导才能传递正确思想,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建设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学生出错时,教师应顾及学生的感受,要给其自我反思、纠正错误的空间,引导其认识错误,避免用斥责的语言否定学生,应坚持平等交流。
        (三)美化环境,展示个性
        美观整洁的环境能帮助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生活习惯。应引导学生爱护集体环境,要求学生做一个负责任、讲卫生的好孩子。一些学生习惯撕纸、随手扔垃圾,不仅自己的课桌乱成一团,也会干扰其他学生,可以私下与学生沟通,引导学生评价生活中的美和丑,并对学生提出期望,鼓励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可以先制定一个小目标,比如每天清理课桌内外的垃圾,坚持一周就给学生小贴纸的奖励。要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基础上实施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助其养成积极向上的心态。
        建设班级文化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学生的个性,应给学生施展才华,释放个性的机会。可以安排各小组轮流负责每周的班级文化建设,比如板报、文化墙、图书角等,鼓励学生在各个区角展示优秀作业或书法作品,使学生深度融入到班集体中,能积极维护集体荣誉。在设计班徽和标语时,可以与学生进行集体讨论,把学生感兴趣的元素融入到班徽和标语中,以促进班级文化建设[2]。
        (四)开展活动,拉近师生距离
        班主任应融入到学生群体中,要通过班级活动拉近师生距离,为班级文化的构建奠定基础。只有了解学生,受学生喜爱的教师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班级内积极氛围的构造。多样的班级活动不仅符合小学生爱热闹、爱游戏的心理,也能给教师创造了解学生、接近学生的机会,有利于德育知识的渗透。
        在大扫除、运动会、班会等集体活动中,教师要主动倾听学生的想法,可以适当抛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比如在安全主题的班会中,可以启发学生找出公共场所中的安全隐患,鼓励学生走上讲台,亲身示范如何灭火、如何逃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安全知识,然后带动其他学生为表演的学生加油,促进班集体内的良性互动。班主任是学生学习的榜样,也是联系学生和学校的纽带,要借助集体活动渗透积极向上的思想,帮助学生用正确的态度处理与同伴之间的纠纷,构建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班级活动的形式应尽量丰富多样,要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可以让学生展示才艺或兴趣爱好,比如童话剧、相声、演奏、歌唱、舞蹈等,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树立信心,能够自信坦然地与人交往。
        结束语
        总之,班级文化对学生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班主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更要重视对良好文化氛围的构建。小学生的成长是一个不断犯错误、吸取教训、自我反思的过程,班主任要更新观念,重视文化建设,用真心和耐心育人,这样才能打造健康温馨的环境,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魏燕.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9(17).
[2]夏美奇.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19,005(002):242-243.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