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王吴群
[导读]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认知能力,已有经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教学不仅仅要备好教参,更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触发学生内在情感,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金乡镇第三小学  王吴群  325805

摘要: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存在着认知能力,已有经验,心理素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教师教学不仅仅要备好教参,更要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触发学生内在情感,才能构建有效的课堂。怎样让学生体会文中情,如何让学生感悟文中意,笔者试着就自己的几次课堂经验试谈如何请生入“瓮”。
关键词:预习单    引领  顺势而导  品读   高效课堂
        陶行知先生曾说:“教什么和怎么教,绝不是凭空可以规定的。他们都包含人’的问题,人不同,则教的东西、教的方法、教的分量、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那么,面对年纪尚小,知识面又窄,社会经验不足的小学生,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势必要费点脑筋,才能让学生走入自己的“瓮”中,真正纵深处拓展学生的思维,达到高效的课堂效果。下面我就自己的一些磨课经历来谈一谈。
       一、以学定教,加强课前预习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孩子没做好充分的预习,那么课堂就只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了,而小学中段孩子的自学能力尚处于形成阶段,他们有了一些基本的、简单的自学方法,但自学能力受知识水平、课文类型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预习不但能够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直接决定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于是,在教学《去年的树》一文时,我提前准备了预习单,以便准确地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预案,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有的放矢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预习单设计了“读读,写写,想想,查查“四个方面。通过预习单,我了解到孩子们在字词把握,课文概括等方面都不存在着太大的问题,甚至知道这篇课文讲的是小鸟和大树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我按照预先的设计上完了课,发现整堂课他们几乎都感受不到那种别离得淡淡忧伤。不管教师如何示范,强调,他们的情感还是游离在课文之外。
        于是第二次试教,印预习单时,在“查查”那块我补充了“新美南吉”的个人经历,还特地布置学生上网查查他其余的作品:《大鹅过生日》,《猴子和武士》等。通过这样的调整后,第二次,第三次试教,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明显深入了许多。
        后来在教学课文,特别是一些距离学生生活久远的课文时,都在预习单上做足充分的准备。比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等。
        农村的孩子历史地理知识相对比较贫乏,阅读面狭窄,要想让学生深入把握文中寄寓的情感,只能把功夫做在课外,预习单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预习让“教什么”更贴近学生实际,能比较准确地制定出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有利于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预习对课堂上的学习动态能进行比较有效的调整。因为学情调查得比较充分了,大部分的课堂都在预设当中,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二、顺学而导,落实课中解决。
        “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根据学情制定了明确的目标导向后,教师在课堂上要顺学而导。 “顺学而导”,关键在教师的“导。 “导”的功用在于唤醒和催生,使学生知识情感自然连接,由知到能顺利过渡。



        第一次试教《去年的树》时,最大的难点是学生不能真正把握鸟儿与大树之间的珍贵友情,以及贯穿其间的淡淡的哀伤。如何找到一个切入点,将学生带进鸟儿的情感世界,是我备课时一直思考的问题。首先,抓重点字词。“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的地方去。”中的“必须”一词,我引导孩子们体会“关系再好的朋友也有分别的时候”,为了生存 ,我们必须面对生活中的“生离死别”。 虽然抓住了关键词句,但学生还是没法准确地把握当时的情感,他们甚至是笑着上完了整堂课,后来经过思考,第二次试教时,我采用现身说法,抓住几个有类似经历的孩子提问,逐步引导,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大树时的焦急与艰辛。分析“唱完了歌儿,鸟儿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和“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中的两个“看”字时,我让他们现场演绎“看”,逐步引导他们分析这两个字的细微差别,再去品读感悟小鸟的依依不舍之情。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最后我通过演读,把学生带入文本,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从而在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完成教学。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提问“假如有一天你不能讲汉语,学汉语,而只能说日语,学日语,甚至一讲汉语,一学汉语就要有杀头的危险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样的感觉”引导学生慢慢进入一种凝重的氛围。紧抓这篇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它贯穿全篇,前后三次出现,第一次慢读,确定中国人的身份;第二次大声读,找出一种回归的喜悦;第三次,响亮地读,读出一种自豪感。一层进一层地叩击学生的心扉。
        “文章本非无情物,一词一语总关情。”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无不饱含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怎样去触摸,去领悟,教师能否顺学而导是关键。
        三、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多种形式地读
        尽管已经是四五年级的孩子了,但是他们的心理还是稚嫩的,注意力也不能整堂课集中。如果一个课堂只采取一两种形式地读,学生势必会走神。如果采用恰当的方式,孩子就能积极地参与课堂中来。
        在教学《去年的树》时,我采取个读,对读等方式;而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又采用个人反复读,小组读,男女生对读整个课堂充满了一种浓浓的爱国情;在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当读到周恩来回答老师“为什么而读书”时,先是小组接力读,接着男生读,再接着女生读,最后全班站读,每个学生都非常振奋,那一刻,他们仿佛就是周恩来。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对表演情有独钟。儿童是最富挑战的、最不肯服输的,对比赛有一种特殊的兴趣。教师如果能恰当地抓住孩子的特点,不怕孩子们不入“瓮”中来。
        人们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究竟怎样使学生切实在课堂上得法?如何提高课堂的效率,是值得我们一再深思的问题,教师只有深入备课,对文本进行正确解读,对文本、教材体系、作者创作特点和写作背景等情况有了全面的把握,才能真正地深度地解读文本。
        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课堂,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可能的反应,思考相应的对策,了解学生的需要,才能构建高效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
[2]刘金玉《 “十不”教学策略实现高效语文课堂中国教育报》.2008年7月
[3]李二桃“以学定教——构建活力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研究》2014第4期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