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德育 智慧成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生活化探索与研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吴秋玲
[导读] 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德育教育始终位居“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首位。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福建省晋江市永和镇启蒙小学  吴秋玲  362200

摘要: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德育教育始终位居“五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首位。新课标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教学要求,教师可将生活素材引入教学当中,让学生通过鲜活的案例提高法律意识,提升道德修养水平,在智慧中成长起来。
关键词:德育教育;新课标;法律意识
        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理论接受能力不强,却十分喜欢听故事。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可以以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为教学素材,同书本上的教学内容相整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一来,教学内容变得生活化,学生理解接受起来会变得容易许多。同时,由于案例中的事情学生在生活中可能都遇到过,所以,这类事情对学生的教育意义也很大,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挖掘鲜活材料,课堂风生水起
        学生离开校园之后就要回到家里,因此,家中的人和事对学生的教育起到耳濡目染的作用。为了让学生从家人身上学到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教师可以想办法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课后作业来发现家人的长处。比如,在教学《少给父母添麻烦》这课的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安排学生完成以下几项任务:记录父母等家人一天从早到晚在家里都做些什么;以小记者的身份对父母进行采访,了解一下父母在单位都做什么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为人是否容易相处,父母在单位工作是否舒心;同父母谈心,了解一下班主任是否因为自己在班上表现不好而找过自己的父母寻求沟通。学生在完成以上几项任务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父母的不容易,他们既要在家中料理家务,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又要在单位好好表现,争取得到领导和同事的认可。这样学生在理解父母的辛劳后,亲子关系会变得更浓,学会主动承担起一部分家务,争取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递交一份报告,汇报一下自己在家中都承担哪些家务,还可以对全班学生进行评比,看看哪位同学在家中分担的家务最多最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为父母分忧。通过评比,选出优秀的学习榜样,带动其他同学向榜样学习。
        二、引入生活实例,思想受到触动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为学生讲了许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学生如果直接接受这些道理有时会显得有些困难。此时,教师可以适当选取生活中发生的实例,借实例来教育学生,让学生明白教材中讲的为人处事的道理。比如,在学到《健康看电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从生活中寻找案例,教育学生怎样科学利用电视。首先,教师可以找来正面案例。某某学生,通过收看电视上的公益广告,注意节约用水、节约用电,为家里节省了许多水费和电费。某某学生,通过收看《百家讲坛》,了解了许多关于三国的故事,在校内举行的作文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通过此类事例,学生会意识到电视为人们带来的积极影响。接下来,该找反面案例了。某某同学,由于长期沉溺于电视节目,导致睡眠严重不足,上课时经常提不起精神,进而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某某同学,由于长期看电视,导致视力下降,不大的孩子就戴上了一副高度近视镜。通过反面案例,学生会认识到看电视时间过长是有危害的。在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之后,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制定一个科学的看电视的计划,让电视更多地发挥其正面作用。计划制定一个月、两个月后,教师可以同学生一起总结一下,看看这一段时间以来,电视对该生的影响变得如何。
        三、构建生活情境,提高道德法治素养
        小学生对于社会的接触一般不够深入,因为除了在学校上课就是回家完成作业。对于道德与法治课上讲到的一些课题,学生往往感受不是很深。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内容,适当构建生活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教材上讲的教育课题。
        比如,在学到《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教师可以将学生领到医院,让学生看看患上因为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肺癌、白血病、哮喘病等)的患者。当小学生看到患者承受的痛苦,再听医生说这些疾病都是因为环境污染而形成时,学生立刻会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教师应在此时趁热打铁,教育学生不要吸烟,还要劝说家人戒烟。其次,教师要教育学生尽量少用塑料制品,吃饭可以用保温饭盒,到超市买东西可以用布制的提兜。鲜活的案例具有很强的说服作用,这样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会觉得十分合理而且必要,一定会照着要求去做。通过长期类似教育,学生会树立起环保意识,道德修养得到提高。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公益活动,带领学生为社区拾垃圾、打扫卫生,让学生学会爱护身边的环境。
        四、优化师生互动,做好课堂反馈
        许多教师习惯在授课过程中进行单方面的教育,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内心感受,这是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意识的。因此,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教师多与学生进行沟通,通过具体问题让学生讲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在听取学生想法的过程中,教师就会发现学生思想认识上存在的具体问题,然后对症下药,会将学生思想上的小问题控制在萌芽状态,避免以后酿成大问题。对于一些课堂上不方便交流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记名或不记名的方式为自己写信(纸质的或电子信件都可以),让学生将自己思想认识上的困惑讲给老师听。通过此种方式,老师既能成为学生的贴心人,也能为学生及时排除一些思想上的障碍。
        总之,智慧不只缘于教育,也缘于生活,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同样能够丰富人生体验。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多做家访,多带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频繁的接触中,教师会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和问题,这对优化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都是十分有好处的。
参考文献:
[1]张小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案例的创新应用[J].小学教学参考,2018,(9).59.
[2]朱雅凤.道德依托法治 品德源于生活--谈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的应用[J].科学咨询,2018,(50).33.
[3]唐维菊.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科普童话,2018,(2).5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