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与利用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涂馨月
[导读] 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优秀的壮族文化成为幼儿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

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幼儿园  涂馨月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幼儿园课程开发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教师必须充分重视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让优秀的壮族文化成为幼儿成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本文从壮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价值着手展开分析,提出了壮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策略供参考。
关键词:壮族文化资源;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
        一、壮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积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幼儿园课程内容
        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师通常只是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教育资源进行分析和讲解,很少将现实生活与幼儿教育紧密融合在一起,这就导致幼儿能够接触到的知识相对有限,不利于幼儿知识体系的有效构建。在壮族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能够借助丰富的壮族文化活动以及多种类型的文化资源对幼儿进行熏陶,让幼儿能够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体验,这样一来,幼儿教育不再局限于知识技能层面,而是从情感态度以及文化传承等多个角度着手,逐渐丰富课程体系。
        (二)有利于实现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多元化的民族文化能够对我国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壮族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开发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以幼儿教育为平台,对壮族文化进行教育传承。幼儿阶段孩子认知能力尚不成熟,此时幼儿接触到的文化观念以及文化资源直接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壮族文化资源,这是实现壮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优秀的壮族文化资源影响下幼儿能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感受到壮族文化独有的魅力,并且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弘扬壮族文化的责任,并且肩负起文化传播的历史使命。
        二、壮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策略
        (一)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壮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信息技术是幼儿园课程开发的重要工具,在壮族文化资源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辅助价值,提高壮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从资源开发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借助互联网收集壮族文化相关的图片和视频素材,通过立体化的教学材料,带给幼儿更加直观的感官冲击,让幼儿能够感受到壮族文化独有的魅力。此外,信息技术在文化传播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幼儿园开展的壮族文化教育和传承活动记录下来,并进行广泛的宣传,利用线上社交平台让状族文化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也可以将这部分材料作为幼儿自主学习的素材,以提高壮族文化资源的利用效率。



        (二)在幼儿园五大领域融入壮族文化资源
        壮族文化的呈现形式丰富多样,我们应当深入学习和了解壮族文化,并且尝试将壮族文化资源与幼儿园五大领域的教学相融合,形成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在健康领域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将传统的壮族民俗活动带到课堂,比如“抛绣球”、“竹竿舞”、“迎宾鼓”等活动,让幼儿能够在音乐律动的同时锻炼身体素质。在幼儿园科学领域教育过程中,教师则应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与科学教育相融合,充分结合壮族人民的生活环境,选择具有特色的动植物作为科学教育的对象,比如“打蓝靛”、“染布”、“糍粑彩绘”等,让幼儿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壮族人民常用的植物染料。在社会领域教育过程中,教师则应将“三月三”、“桐花节”、“蚂拐节”等壮族传统的民俗节日及当地民俗节日作为教育素材,让幼儿感受到壮族独有的文化特点和人际交往活动。在语言教育领域,教师则应将流传久远的壮族民间故事、童谣带到课堂,并且在教育中适当的融入壮族的语言,实现语言的传承。在艺术领域教育中,教师则应将壮族具有特色的民族服装等资料融入课堂,在美术、舞蹈、音乐等多个方面融入壮族文化。
        (三)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融入壮族文化资源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壮族文化资源融入幼儿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重视环境创设中的壮族文化元素。从物质文化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应当在教学场所中适当的添加壮族特色的文化标志,在音乐活动中融入具有当地特色并适合幼儿的壮族本土山歌、舞蹈。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壮族人民的传统礼仪,结合特殊的节日开展“蓝衣壮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活动。在充满壮族文化气息的环境影响下,幼儿能够真正感受到壮族文化的魅力
        (四)基于家园共育开展壮族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
        家园共育能够极大的提高幼儿教育工作质量,在壮族文化与幼儿教育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家长保持紧密的沟通和交流,让家长意识到壮族文化在教育方面特有的优势,并且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与壮族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举个例子,在天峨三堡蓝衣壮“桐花节”期间,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赏每年一次的桐花节盛会,一方面实现壮族文化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能够培养孩子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在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相融合的过程中,壮族文化资源才能发挥其教育价值。
        总结:
        综上所述,在幼儿园课程开发与利用中融入壮族文化资源,这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实现壮族文化传承的必然要求。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壮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和成长规律,合理的开发壮族文化资源,确保幼儿能够感受到多民族文化的魅力,成为壮族文化的传承者。
参考文献:
[1]黄嘉佳. 壮族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
[2]张涛.地方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中开发与利用的建议[J].基础教育研究,2012(24):58-59+6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