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智慧校园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刘海丽
[导读] 在全球气候增暖的形势下,极端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不断攀升,这不仅会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危害到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

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气象局  刘海丽  318020

摘要:在全球气候增暖的形势下,极端气象灾害出现频率不断攀升,这不仅会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经济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干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甚至会危害到学校师生的生命安全。面对恶劣的气象灾害,加强气象智慧校园的建设尤为必要。通过气象智慧校园的建设可以更好地为学校师生及学生家长开展气象科普教育以及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服务。本文主要以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为例,分析了气象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以及运行机制,为今后更有效的防灾减灾,保护学校师生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气象灾害;气象科普;气象灾害预警;智慧校园
        引言
        气象灾害是发生最为频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近年来,与气候变暖有关的极端天气或气候事件在全球大多数地方越来越频繁发生,造成各种灾害,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黄岩区隶属于浙江省台州市,地处浙江海岸线中部,境内地势东边低西边高,东边为温黄平原,西边多高山、丘陵,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受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地理区域位置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黄岩区气象灾害频繁发生,且类型多,强度大,特别是在气候增暖的形势下,大风、台风、暴雨、洪涝、雷电、强对流、高温、暴雪等气象灾害出现几率越来越高,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校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因此,加强学校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运行机制,对于有效应对气象灾害,减少损失,提高学校应急管理能力与水平,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1气象智慧校园建设的必要性
        当前,中国气象局和中国气象学会十分重视校园气象站在气象科普中所发挥的作用。积极引导和扶持各地中小学发展校园气象站,推进校园中防灾减灾、气候变化等科普工作的开展,但建立校园气象站的学校毕竟只是少数[1-4]。对大多数学校来说,气象科普教育还存在着时间和范围的局限性、形式单一等方面的主要问题。通常每个校园气象站均只配备一名或几名教师,教师气象知识专业和投入辅导工作的时间、精力比较有限。此外,虽说每年校园气象站均会利用一些精品科普活动日为师生们开展气象科普活动,但是开展次数比较较少,并且宣传内容、形式均比较单一,只是针对每年“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等科普活动日进行气象科普宣传。宣传形式不够创新,通常通过专家讲座、设置宣传展板、发放宣传手册等形式进行宣传,缺乏与学生们的有效互动,这不适应中小学生年龄以及接受知识的特征。而气象智慧校园突破了传统科普宣传的局限性,以台风、雷电、强对流、大风、高温、暴雪等气象灾害防御为主要科普内容,传授气象灾害及应对和防御措施科普知识,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老师、家长接受科普知识的主动性,提高中小学校气象科普素养,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能力,从而获得良好的科普宣传效果。
        2气象智慧校园建设的关键技术和内容
        结合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个高效、科学、智能的气象智慧校园,发挥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家校沟通等提供科学、精细、及时、可靠的气象科普信息。通过台州移动智慧平安校园系统嵌入气象内容,将离学校最近的区域自动气象站有关实况信息在学生到校离校提醒的同时增加天气实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速和能见度)及时推送到家长、老师手机端,为学校合理安排课堂教学、为家长及学生合理安排生活提供参考;遇灾害性天气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推送给校方和家长,引导校方和家长提前防范,及时应对气象灾害,切实保障学生安全;根据不同季节,实现气象科普“套餐”式推送。



        (1)以黄岩区滨江小学为试点,通过台州移动智慧校园系统将临近的黄岩局(K8201)区域自动气象站相关气象要素,包括气温、降水、风向、风速、能见度及时推送到家长、老师手机端,初步实现气象智慧校园气象数据的实时接收查看。
        (2)遇灾害性天气通过气象智慧校园能及时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推送给校方和家长;达到灾害叫应阈值,将气象实况信息推送给校方和家长。
        (3)气象智慧校园充分考虑学校师生对校园气象科普宣传内容与形式的接受与理解能力,应尽量体现参与性、互动性、普遍性和实用性,实现寓教于乐,使气象科普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更容易被学生、家长、老师及其他社会公众普遍接受与理解并应用于日常生产生活。
        3气象智慧校园建设成效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气象与校园的融合,积极探索气象科普信息化和智慧气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气象智慧校园,能快速捕捉和敏捷响应广大老师、学生、家长及学校对气象服务和气象科普的需求,建立广大老师、学生、家长及学校广泛参与的“互联网+科普”服务新模式,对当前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一种全新的尝试。目前气象智慧校园项目建设已涵盖黄岩10个乡镇街道15所学校。通过气象智慧校园项目的建设,能够更及时地为学校师生以及学生家长提供详细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知识,在气象预报预警、防灾减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4气象智慧校园建设未来思路
        为了更好地发挥气象智慧校园在气象科普、气象防灾减灾中作用,今后还应不断完善相关措施:(1)要加强气象部门与学校的共同合作,把面向未成年人的气象科普工作常态化,和面对面交流气象智慧校园建设的意义以及运行机制。(2)气象部门加强与农业、水利、环境等相关部门的技术人员利用气象智慧校园体系共同开展气象科普活动,延伸科普知识,进一步拓展学生们知识面。引导学生们从气象学知识入门,培养学科学、爱科学、探究科学的兴趣。(3)借助于学生的双重身份,强化学校和家庭的气象科普联络渠道。当学生们获取气象科普知识智慧,便会在家庭中扮演老师的角色,与家长们共同学习、实践,增强校园气象科普教育的辐射力。通过气象智慧校园平台,大幅拓宽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科普宣传的覆盖面。(4)以气象智慧校园为媒介,大力创设气象科普氛围,积极开展以气象科普为主要目标的摄影、绘画、演讲比赛、征文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还可以让学生们自己编排制作气象短视频、板报,制作内容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对智慧气象的理解以及对气象科普宣传、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等方面工作的体会,还可以是新闻里的极端灾害性气候事件,然后通过气象智慧校园这一媒介让气象部门或专业辅导员对学生们进行指导。让科普走进校园,让智慧气象走到同学们的身边,明用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于气象知识的理解程度,不断提升学生们的科学素养,提升校园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5结论
        总之,在推动科技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校园气象科普教育不再局限于课本上的知识。各个地区应结合校园气象科普现状,不断需求气象服务的新思路,提升校园气象科普意识与防灾减灾水平。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主要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打造一个高效、科学、智能的气象智慧校园,发挥以气象预警为先导的作用,为学校管理、家校沟通等提供科学、精细、及时、可靠的气象科普信息,为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平安校园的建设提供可靠的气象服务保障。
参考文献:
[1] 张怡哲 . 新型校园科普气象站探讨 [J]. 装备管理 ,2013(10):22-23.
[2]任咏夏 . 浅谈我国校园气象站的建设发展与未来展望 [G]. 中国气象学会会议论文集 ,2013.
[3]王巧英. 校园气象科普的重要性 - 现状和新途径 [J]. 科技创新 ,2015(09):52.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