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善文化下的心灵激荡——谈晨会教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林晓峥
[导读] 晨会作为班会的另一形式,不仅是至善品格养成教育的实施阵地之一;更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扩大视野,提高能力,互通心灵,陶冶性情的平台;是课内外、校内外的连接点和汇集点。

福建省晋江市平山中学  林晓峥  362200

摘要:晨会作为班会的另一形式,不仅是至善品格养成教育的实施阵地之一;更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扩大视野,提高能力,互通心灵,陶冶性情的平台;是课内外、校内外的连接点和汇集点。本文从实施的角度谈谈几点做法。
关键词:晨会  至善文化  交流  引导
        “至善”二字出自经典古籍《礼记?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大学问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追求“至善”,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而养成教育就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和自觉。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班会、晨会做的就是“利其器”的工作。
        晨会是班会的另一形式,也是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行为习惯教育和强化班级管理的主要阵地之一;更是学生展现自我风采,互通心灵的平台。晨会是学生一周学校生活的开始,时间虽然只有短短20分钟,它却会为学生一周的学习生活奠定了重要基础,它能使学生互相沟通心灵,帮助学生扩大视野,提高能力,陶冶性情,也是课内外、校内外的连接点和汇集点。
        保罗·弗莱雷的“解放教育学”①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的教育思潮。“教育即解放”是弗莱雷的核心教育观。 “教育即解放”观点其实同样适用于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放学生的眼,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嘴,让学生自己去表达;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正所谓“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会记住:如果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所以在“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教育理念下,我采用“一个话题,一段交流,一个点评”的模式,尝试以晨会为契机在学生间进行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现将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大家共享,期盼指教。
        1.主讲人
        晨会,以学生为主体,人人参与主讲。许多问题都靠班主任自己来讲,似乎这样既清楚明白,又节省时间。孰知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方式不仅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让学生产生对说教的逆反心理厌烦情绪,而换一个角度让学生自己来说情形就大不一样了。晨会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晨会的生命活力。学生的创造力是一座采之不尽的金矿。你给他一张纸,他就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
        2.话题内容
        主讲人自主确定主题,有发言稿(现场尽量脱稿),课件(依据需要,可以由音频,视频代替)。内容与社会热点相挂钩,能有一定的正面引导意义。
       这批00后的孩子很有自己的想法,可以让其发挥所长。丰富多彩的主题晨会能带来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打破了书本,教室对同学们的禁锢,使同学们产生强烈的参与表现欲。正是在这种积极参与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相互的作用中,培养了审美、组织、表达能力和创造力,给晨会注入了活力。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在京发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②。晨会恰恰提供了这一锻炼的平台。
        当然,由于学生的年龄、知识和认识水平方面的原因他们往往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看不到本质;有些学生仅凭个人好恶来判断事物的善恶,美丑、尚缺乏客观的标准和理性的分析、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班主任“扶”与“导”就要起到积极的作用。启发、引导和点拨使主讲人能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认识到召开本次晨会的目的。
        3. 教师的点评
        点评需要班主任针对本次晨会内容作简要归纳概括以及发表自己对此话题的看法。点评有随机性,针对性和概括性的特点。要求班主任晨会前先对学生所讲话题有所了解,形成自己的看法,随着晨会的开讲,碰撞也好,互补也好,能有针对性地正面引导,要针对学生的认识给以集中、分辨、提炼和升华,使学生的认识有提高,行动有准则,前进有方向。
        《佛系——你真的无所谓吗?》打响了第一炮。“佛系” 是一个网络热词,什么都无所谓的感觉,同学找准切入点,告诉大家,用佛系调适心灵,用奋斗实现自我,这才是一种完美状态。《先烈家属——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结合央视2018年新推出的人文艺术类节目——《信中国》,以“信”为载体,传递的是“信仰、信念、信守、自信”的内核;《对校园欺凌说“不”》则是抓住2018年4月27日陕西米脂县砍杀学生事件,引起大家对校园欺凌问题的思考;《一蓑烟雨任平生——看逆境中的苏轼》结合自己的理解为大家介绍她的偶像,逆境中的苏轼让世人领悟,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醒醒,读书人》针对班级考后出现的心思浮动,重点强调了“行动力”这个关键词,点出读书就是让你从一张白纸,活成一本自传……
        转眼间,进入高三。高三是中学生学习的关键点,也是跨入新生活的转折点。对于学生来说,高三是比方法、效率的一年,也是比身体、心理的一年,同时还是比意志、毅力的一年。这不正是培养“至善”品格中的信念、毅力的最佳时期吗?
        《高三,我们的新征程》、《世界那么大,你凭什么去看看》、《高三目标规划》……一系列晨会的召开只为告诉学生,高考已经拉开崭新的画轴,我们应该明确人生目标,做好人生规划,做到有行动有方向,认真走好人生每一步。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大学》)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晨会还在继续,“至善”之路永无止境,需要我们带着学生不段探索。
参考文献:
①《教育即解放——弗莱雷教育思想研究》(ISBN978-7-5334-4979-7),张琨著,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年4月出版
②《现代教育报》2016年9月14日第一版。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立项课题《基于至善文化的“三年一体化”班会课构建的实践研究》(FJJKXB20-722)课题 研究论文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