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郑青林
[导读] 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当代音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与时代需求相符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这样才能促进职业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发展。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梁启超纪念中学  郑青林  529141

摘要:伴随着国家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当代音乐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与时代需求相符的职业能力与素养,这样才能促进职业发展和音乐教育的发展。文章根据当前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着重对其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音乐教师;职业素养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改进美育教学作出重要部署,国务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明确要求,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这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深化了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为音乐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新机遇、新挑战。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状况并不乐观,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培育工作,应作为当前教育工作的出发点。
        一、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的现状
        1.职业资源有限,城乡发展不均衡
        受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的限制,许多农村中小学忽视了音乐课程的重要性,比如“师资配备”、“功能场室配置”、“课程安排”等方面,极为简陋、不够科学。基本上将音乐课作为一种娱乐活动来进行日常开展。而且,音乐教师多为兼职教师。在城镇中小学中,也是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有限,使得很多学校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培养不够重视。音乐课时不足、音乐设施不齐备等种种现象与实况影响了音乐教师的职业发展,不利于音乐专业教师的能力提升。
       2.教学模式滞后,学生音乐素养参差不齐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模式普遍存在着“内容枯燥”、“形式单一”等不合理的现象,学生素质难以真正提高。老师们盲目地完成了音乐教学任务,并没有真正让学生认识到音乐的意义与魅力,这种现象在城乡的学校里普遍存在。就以城区中小学音乐教学为例,教师仅仅教学生如何读懂、识别乐谱,却没有走出一条更为“具有审美趣味”的、“有效”的教学途径。学生只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和理解了谱子,并没有理解音乐的内涵,没有感受到音乐学习的美好与意义。
        3. 不重视创造力的培养,过于注重音乐的知识化
        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普遍存在学生创造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现象,其原因在于音乐教师教学方法的过于陈旧,使学生无法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思维方式的启发与训练,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发展。音乐教师对音乐教学知识的重视和对音乐艺术文化的忽视,不利于学生文化视野的培养,也影响了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存在的问题
        1.育人能力有待加强
        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工作,其含义一方面是教书,另一方面是育人,音乐教师也是一样。由于音乐学科教学,既有音乐知识的传授,又有音乐技能的实践,容易使教师忽略其育人功能,造成“重知识轻思想”、“重技能轻素养”的现象。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网络信息技术发达,中小学生因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互联网上各种信息、各种思潮、各种意识流的影响,干扰着他们的是非观。为此,国家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发展,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教育部提出“立德树人”的育人工作指向。作为音乐教师要遵循教育和学生成长规律,发挥音乐人文学科的育人优势,努力贯彻国家“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
        2. 缺乏组织管理能力
        许多音乐教师在课前已经做好了教学内容的备课与课前相关准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出现“内容无法完成”、“课堂松散”、“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等现象,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又如,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纪律松懈,出现闲聊、不专注等现象,让音乐老师用不少时间去维持教学秩序,这就会影响教学质量。究其原因,是音乐教师的课堂管控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不强。



        三、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建议
        (一)完善中小学音乐教师的智能结构
        音乐教师必须具备与学生心灵交流的能力,具备分析学生和接受新知的能力。音乐教师既要能准确推测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学生选择出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也要能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使用恰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教学与教育,最终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获得知识、能力、自信与各种收获。
        (二)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心理素质
        1. 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教师要能够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己。在自我认知方面,音乐教师要为自己的工作和角色做好“定位”,不但要了解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而且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学会坚持自己,尊重自己,树立自信,以积极的心态看待生活与工作;不断挑战自己,保持信念与使命感,才能愉快地完成各项教学工作与任务。
        2. 劳逸结合,学会休闲
       音乐教师除了常规的音乐课,还有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班、各类文艺演出等工作,所以,在完成各种工作之后要学会放松,充实自己的休闲生活,照顾好自己的兴趣爱好。只有精神生活充实起来,才能减轻工作压力,才能重新回到积极的工作状态。在心理层面上,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美化自己的心灵,让身心更健康。
        3.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教师顺利开展工作的基础,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前提。教师与学生之间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要想与人共事,快乐地生活,音乐教师必须以平等、友好、和睦的态度对待学生,接纳学生,尊重别人与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对待别人,衡量别人。
        4. 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只有乐观的人,思想才会健康。作为一个教师,心理健康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由于音乐教师自身职业岗位的特殊性,大多数音乐专业教师还没有被社会所认同,容易产生负面情绪。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也就容易产生心理疾病。所以,音乐教师只有克服现实工作与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才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工作、以健康的心态去协调生活。
        (三)提高音乐教师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力
        在音乐教学中,每个音乐教师所应该掌握的知识都是基础知识。音乐教师要善于学习,保持经常读书、做笔记、写教学反思的习惯,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分析思维能力。学习心理分析的知识,培养抓住学生心理特征的能力。要与时俱进,学会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来武装自己的头脑。
        1.提升音乐教师的教学创新和改革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教育的发展,教学理念也会随之改变,作为中小学音乐教学主体的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加强知识学习,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音乐教师在工作中要互相学习、互相借鉴,重视教学方法与育人理念的创新和改革,改变落后的观念,这样才利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才利于学生的教育,也为今后的教学奠定基础。
        2.培养音乐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课,这种选课方式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设选修课能明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基于此,音乐教师必须具备校本课程的开发能力,在研发校本课程中,音乐教师既要考虑课程内容的科学性、确保其严谨准确;还要让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既要让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也要让教学内容具有可操作性。音乐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利于学生良好学习效果的生成,也促进音乐教师课程研发能力的提升。
        结语:
        总之,现代教育理念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更专业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作风,良好的技术结构,良好的心理素质。音乐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优缺点,扬长避短,与时俱进。只有深入学生内心,因材施教,才能培养德艺双馨的音乐人才;只有尊重科学,尊重学生,才能培养出积极进取,高尚而有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匡艳煌.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几点思考[J]. 北方音乐,2019,39(17):108-109.
[2] 张洁. 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J]. 考试周刊,2015(71):16-16.
[3] 周利. 浅析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现状及今后发展方向[J]. 新商务周刊,2017(1):39..
[4] 刘丽芳. 论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业素养[J]. 大众文艺,2011(4):208.
[5] 邓启玲. 试论中小学音乐教师如何完善自己的职业素养[J]. 文艺生活:中旬刊,2011(9):239-241.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