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场域理论的小学语文“1+X”阅读环境的营造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张文喜
[导读] “1+X”阅读教学场域环境,如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做好示范、设置问题情境、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丰富阅读活动等。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河北省廊坊市大厂回族自治县祁各庄中心学校  张文喜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基于场域理论的小学语文“1+X”阅读活动中环境的创设进行研究,先阐述了适宜学生“1+X”阅读活动的物理环境,如教室环境、学校图书室环境和家庭环境等,然后重点从五个方面论述了构建“1+X”阅读教学场域环境,如保证阅读时间、教师做好示范、设置问题情境、运用多种阅读方式和丰富阅读活动等。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从传统的阅读教学方式转向采用“1+X”阅读教学方式。“1+X”阅读教学就是教科书阅读(“1”精读教学方法)+主题同步阅读(“X”课外阅读方法)。“1+X”构成了一篇课文带动多篇文章的阅读教学模式。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场域理论中指出人的每一个行为均被行动所发生的场域所影响。这种场域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而且也包括他人的行为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因素,所以构建“1+X”阅读教学场域最主要的前提是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创设适宜学生“1+X”阅读活动的物理环境
        首先,教室是学生开展阅读的主要场所,教室环境的布置是准备阅读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内容。整洁的书桌,一尘不染的玻璃窗、干净的地面和摆放整齐的图书,无疑会令人心情愉悦,同时舒适的环境湿度和温度也很重要。反之,凌乱的环境容易使学生产生烦躁情绪,影响阅读效果。所以教师要用智慧设计好教室,营造一个舒适且充满书香气息的场所,让学生保持良好的阅读状态,享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是学生阅读资源的重要来源。多读书和读好书的前提条件是有充足的书源,如果没有足够的适合学生阅读的图书,阅读目标很难达到,所以成立和开放学校图书室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对于家庭阅读资源匮乏的农村小学生来说在学校能有一个可以借阅图书的地方十分重要。
        再次,家长应重视家庭阅读场所的布置。根据实地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家庭没有藏书,因而限制了小学生的阅读活动。家长应该根据子女的兴趣和实际需要,结合学校教师的建议,为小孩提供合适的图书。同时为他们布置一个安静舒适的角落或书房。避免将转移小孩注意力的物品摆在学习环境的周围,如手机、电视、电脑等。
        二、构建“1+X”阅读教学场域环境
        场域理论最早来自于自然科学,有磁场、电场、力场等,而布尔迪厄在社会学分析中提出的这一理论是指建立一种气场、磁场、心理场等。“1+X”阅读教学场域是指以统编本教科书单元课文教学的学习方法和总结方法作为载体,以X(课外阅读选文+整本书)阅读材料作为运用方法实践的载体,以阅读策略、阅读方式、阅读环境、阅读评价作为场域推动力的阅读教学动能场域。其中构建良好的阅读教学环境是形成场域动力的必要条件。
        (一)精心做好教学设计,保证足够的阅读时间
       “1+X”阅读活动需要充分的时间才能完成,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否充足,同时关注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情况。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课文阅读时间较少,不少孩子每天在半小时以内,即使是1小时左右的也不多。所以,要想增加阅读量,就必须保证有充足的阅读时间。
        (二)教师做好示范,增强对学生的影响力
        在学校里教师对小学生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最大,所以教师应严肃对待在课堂上的言行。同时教师不应该将自己的知识面局限于课内,小学语文“1+X”阅读活动已经将阅读范围扩展到课外,因此教师要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和学术著作。教师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对于自身的专业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能对小学生产生影响。


一方面,小学生经常看到老师阅读教科书以外的书籍会模仿;另一方面,老师通过大量的阅读,有丰富的知识储存量,可以和学生分享更多的阅读体验,向他们传授有用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促进他们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注意问题设计,增加情境渲染
        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产生惊奇开始的。” 教师应重视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让认知情感与要达成的阅读教学目标结合起来。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把学生提出的疑问设置成要讨论的问题,用具体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积极探讨,调动学生浓烈的参与意识。学生踊跃的思考状态,不懈探索的精神与教师在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和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根据篇目的内容,巧妙地创设一些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授予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乐读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要使学生从阅读活动中终身受益,就要在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授予他们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真正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顺读:按照文章内容从头至尾的顺序进行阅读,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阅读方式。顺读有助于读者对整篇文章全面的理解,尤其是文章内容逻辑性强的更适用顺读的方法。
        2.选读:顾名思义就是选择性的进行阅读。通常选读都是读者按自己的兴趣和理解程度有目的的挑选一部分章节进行阅读。这样的阅读方式有的放矢,能很好的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提高阅读质量。 
        3.略读:略读并不是简单的粗略的浏览,正确的略读需要读者具有强烈的语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了解全文的主旨,抓住文章的重点。通常在考试时对于长篇幅的文章,我们都采用略读的方式。
        4.精读:精读恰恰与略读相反,精读需要读者精细的、反复的、钻研的阅读。对于阅读不能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于有些深刻的书籍非常需要读者耐心、精细的阅读。精读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牢记知识,理解透彻。
        5.复读:复读不是简简单单地、机械式地重复,而是有比较、有侧重的再读。复读能够让我们在旧的知识里学习到新的内容,所谓“温故知新”。
        6.默读:默读相对于朗读提出,默读不仅可以提高阅读速度,而且有利于对于文章内容的记忆。默读习惯的养成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小学阶段的学生都有念出声音的习惯,随着年级的不断增长,阅读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默读这一阅读方式的适用频率也不断提高。
        7.朗读:小学生最常用的读书方式就是朗读。大声的朗读能够表达小学生的感情色彩,能够让老师及时矫正读的不到位的地方。
        (五)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小学生的意志品质相对薄弱,正处于逐步形成发展阶段,对于很多事物他们都缺乏坚持的恒心。因此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有关阅读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和保持学生们阅读的热情。如年级主题征文、全校的朗诵比赛、班级组织手抄报活动等,充分发挥阅读活动的综合效应,让学生将自己的阅读成果展示出来,使他们体验到阅读的乐趣,从而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去。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场域理论,合理地创设“1+X”阅读环境,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的效果,使之成为有生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同家长一起,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同时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创新教学方法,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达到提升教师阅读教学水平,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法)皮埃尔·布迪厄 (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