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变废为宝”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有效利用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冯豆
[导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部署。要求北京、上海等城市"向国际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作出表率"。

惠州市惠城区第二十九小学  冯豆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加强固体废弃物和垃圾处置”“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的部署。要求北京、上海等城市"向国际水平看齐,率先建立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制度,为全国作出表率"。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活教育”的理念,并提倡到自然社会中寻找“活教材”。基于上述理解,我将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作业定位为“活作业”,即将美术作业与校园活动、社会生活等进进行整合,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校园及身边的资源材料进行创作,并将作业运用于生活中。而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早已提出了尽可能使用生活资源、自然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和动手实践能力。
关键词:废物利用  废旧材料  美术教学 创意兴趣
        在艺术创作的领域里,废品早已凭借自己独特的魅力在创作上“大展拳脚”:2010年米兰时装周上,模特拎着塑料袋走上T台;一部环保题材的电影用从海边捡来的垃圾拼起巨幅海报; 在北京国际设计周的NOTCH艺术节环节,艺术家用回收来的东西做成各式艺术装置……艺术正借助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将“变废为宝”的概念有效放大。
        小学美术作为美育的重要学科,在美术教学中普及废旧材料有很高的利用价值。而如何让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达情感与思想,美化生活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废旧材料的美,从而创造出新颖美观的美术作品,做到真正变废为宝,为教学创造便利,已成为每一位美术教师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巧手改造,以“趣”为先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身临其境”,知、情、意、行交融,引起情感共鸣,形成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兴趣。如把美术“展览馆”移进美术教室。例如:在执教湘教版六年级“废物新用”一课时,布置了一个小型的“废旧物DIY展”,并设计出“参观券”,还在现场设立“有奖竞猜”活动,“展览”活动让学生犹如置身美术馆中,他们的眼中满是欣喜,这样的活动设计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有奖竞猜”活动更是巧妙地向学生传递了学习信息,让他们在积极的状态下完成了自学,激起了创作的兴趣。
        2.引导探究,巩固兴趣。(1)材料探究。废物利用就是收集各类被丢弃或忽视的生活物品,发现这些废旧物上独特的图案、色彩、形状、肌理等特性,再进行加工、改造,让废旧物重放异彩。材料的探究可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的材料适宜再次或多次利用和创作的价值。(2)策略探究。“旧物改造”的设计构思过程要求“因物而创”,小学生的思维较清晰,抽象思维较模糊,所以我认为要先渗透“渔”法——“授之以渔”,为创作兴趣“保鲜”。一是“借形”法,借用某些物象的外形特征,“仿制”成形。如根据螃蟹造型,将圆形的月饼盒子贴上大钳子,粘上八条腿制作成有趣的螃蟹玩具。二是联想法,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如用剩的彩色铅笔头,弃之可惜,可以利用它丰富的色彩进行联想,将其锯成一小截,挖空笔芯,只需简单的排列组合,最后用细麻绳串连,就能变出一条炫丽多彩的手链。                     
       3.适时激励,强化兴趣。教师评价学生的作品时,可从多个方面出发,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如同类作品可评价创意佳、制作佳、色彩佳等,相信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受到他人的好评时,学习信心会倍增。
        二、妙想创意,以“新”为导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在过去的美术教学中,学生作业时习惯“依葫芦画瓢”——临摹书上的示范画,显得如此单调、乏味。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的作品与众不同,可以从多样材料尝试、多种技法选择、多种主题表现等方面指导学生进行创新。
        1.同样的材料,引导追求技法上的创新。生活中常见的废旧材料,只要在技法上有创新,也会取得意想不到的“创作”效果。例如:家庭的废旧光盘,绝大多数人选择的处理途径是丢弃或置之不理,但如果将多张光盘的上下打上小孔,用绳子串联,再贴上不干胶,马上会变出漂亮的挂式相框。又如:把光盘进行有序粘连能形成个性花盆,裁剪拼贴一下更能变出有趣的挂饰等;还有夏天吃冰棍剩下的不起眼的冰棍棒,将其收集起来进行添画,利用整齐排列的方式粘在枯枝上,用麻绳做流苏,摇身一变就成了一件登堂入室的艺术品!
       

         2.同样的主题创意,引导追求材料上的创新。创意表现中除了可以在技法上突破外,在材料的开发上也有很大的空间,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并大胆创意,也能创作出富有新意的作品。在湘教版六年级美术《废物新用》中,用废旧物来表现人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课前观察,了解同伴的状态,再让学生围绕准备的“废弃材料”——叶子、一次性杯子、瓶盖等展开讨论分析,看哪些材料适合做人物的哪个部位。结果很有意思,有的学生利用各类树叶的形状拼贴完成了一幅《小鸟图》,有的学生用铁丝穿上瓶盖做了个《大步向前》的图案,虽然围绕着身边的事物展开,但是一幅幅作品在表现力和想象力上截然不同,真正体现了学生独特的风格创意。

       
        3.同样的技法创意,引导追求表现上的创新。如在学生熟练掌握了纸条的穿编技法后,怎么编才能让造型更加美观?学生交流、讨论,大胆想象,作品会“大放异彩”,如向日葵花盘造型、小鱼鱼鳞造型等。如橙色和红色的纸条搭配色彩就和谐自然,红色和绿色的纸条搭配色彩就强烈鲜明……这样表现上的创新追求使作品呈现不一样的精彩。
        三、变废为宝,以“恒”为主
        1.巧设“擂台”。教师可以在教室中设立“变废为宝”展览区,让学生用“参赛”的形式来展现自己“旧物改造”的成果。“擂台”展示不光能为学生呈现出具像的作品造型,竞争的形式更能刺激学生积极的操作。交流欣赏,学生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里发现自己的不足。
        2.节日互动。节日时互赠礼物本是交往过程中表达祝福和心意的一种方式,但是因为受家庭经济条件和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中出现了攀比现象,其实像这样拥有“价值标签”的礼物,早已失去它原有的意义。我认为在美术课上应该引导小学生利用自己精心制作的“艺术品”来表达心意,别出心裁地自制小礼物会更让人感动。
        综上所述,我认为以旧物改造为依托,发展学生美术实践能力不但操作性强,而且深受学生喜欢,能达到寓美术教育于无形,润物细无声、踏雪无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周宏春.变废为宝:中国资源再生产业与政策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