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晏子使楚》为例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李婷婷
[导读] 课本剧的创作与展示是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太行小学  李婷婷  030600

摘要:课本剧的创作与展示是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对形成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晏子使楚》为例,从确定题材到改编剧本、人物分工、再到表演和评价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目的是让学生体验课本剧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同时笔者作为一名新手教师,通过全程参与、指导与统筹,提高了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实现了在师生互动中与学生共同进步的愿景。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本剧 应用策略
        一、课本剧教学的应用价值
        1.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
        读是课本剧创作的前提,写同样也是课本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听说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积极的作用。
        通过让学生进行课本剧不同角色的扮演,让学生更容易与遥远的历史人物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与人物的情感领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且课本剧是一种新型活动,可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集体所有成员的通力合作与相互配合下完成。
        2.提高新手教师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
        运用课本剧来教学不仅要求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同时要具有一定的联系能力与课堂控制能力。“要教学生一滴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江水”成为当代对教师的要求。同时,在运用课本剧进行教学中,教师还可引入其他学科或其他年级内容,这一过程无疑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过程。
        二、课本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事实上每一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这些智能,只是由于个人性格差异与成长差异会有不同程度的侧重倾向,为了解决学生对传统语文课堂不感兴趣,发挥每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笔者借助课本剧进行教学,让学生在选材、改编、分工、表演评价中乐学语文。
        (一)分析类型,精选题材
        小学语文课本中大致有三种体裁文章,主要包括叙事性文章、古诗词和说明性文章,童话、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都属于叙事性文章,故事性强,适合用作课本剧,例如《小壁虎借尾巴》、《揠苗助长》、《皇帝的新装》、《草船借箭》等。也需要选择有跌宕起伏的情节的作品,需要有丰富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以及强烈的矛盾冲突。笔者与学生研讨共同确定了改编成课本剧的作品----《晏子使楚》。
        (二)编制剧本,组织分工
        1.了解戏剧知识
        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课本剧就是以戏剧的形式来表演课文内容的一种教学活动形式。《晏子使楚》准备过程中,笔者事前搜集了相关文字与视频资料,播放过程中为学生讲解剧本特点、“幕”的具体介绍,师生在此过程中共同提高。
        2.编制剧本
        ①读懂课文,转化语言
        笔者首先要求学生把课文读准确流利,通过自读、组内读来初步了解故事情节,通过范读,向学生介绍背景,让学生反复阅读,在读中感受两大人物的喜怒哀乐,理清晏子、楚王、大臣、盗贼等人物关系。之后小组同学讨论将课本语言转化剧本语言。针对“晏子进城门”这个片段两名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台词1设计:报~~~报告大王,齐国使者求见。


台词2设计:报告大王,齐国使者晏婴出使我国,还有十里就到城门。学生各执一词,笔者针对这两种意见做出了指导。台词2显然更符合现实,因为这就为人物提供了充足的讨论时间。
增设配角与情节
        在设计《晏子使楚》剧本时,笔者向学生指出如果加入一些特定角色,可以更好的体现人物形象,经讨论决定剧本增设童子、太监等几个配角角色。在“进城门”故事片段之前增加了晏子与童子对话,代替旁白介绍背景,使得整个剧本更为完整。
        3.分配角色
        《晏子使楚》剧本角色共有七名学生,他们分别饰演晏子、楚王、童子、太监、侍卫、大臣、盗贼。在分配角色之初,小学生毕竟受年龄限制,盗贼这一“坏人角色”无人选择,笔者对同学讲到,不管角色是好是坏,都需要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即使是坏人角色,你演绎的好更证明了你的能力。一番言语之后,有位同学主动承担起“盗贼”这一角色,经过学生相互协调,共同讨论,七名人物角色成功诞生。
        (三)创设环境,运用道具
        囿于实际条件的限制,《晏子使楚》课本剧排演是在本班教室进行,学生在道具设计上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能力,将椅子作为龙椅,将从家中带来的掸子缠上一团棉麻线作为太监的拂尘,甚至有的学生利用礼品盒中的黄布条自制圣旨,最为巨大的工程是笔者与学生们共同手绘了一大面城墙。
        (四)彩排表演,全面评价
        课堂表演的过程即是导演调度、演员表演、观众观赏的过程,是各司其职、分工协作的过程,是对文本深入认识的表现过程,更是观众接受教育的过程。[]在排演第二幕“楚王与大臣商议”时,有学生指出“楚王”坐姿错误,楚王是一个盛气凌人的人物形象,所以坐姿应该很霸气,经过纠正后“楚王”威风凛凛。另外学生为各自人物设计了专门动作:侍卫报告晏子到来时加入单腿跪地动作;晏子拜见楚王时加入作揖动作;童子与大臣对话前加入恭让行礼动作,小小细节却为塑造人物形象提供了很大帮助。
        此次课本剧教学中笔者采用了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家长评价等多样性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以鼓励性话语为主,在学生评价中,笔者就评价内容对学生进行指导,主要从表演是否符合主旨,演员是否表现人物性格、参与态度、表情动作神态是否到位等进行评价。生自评过程中,有学生提到自己在这次编演中学会了语言如何修饰、如何运用,家长纷纷言称从来没想到孩子竟然还有这方面的天赋。
        三、教学建议
        1.教师指导要贯穿始终
        课本剧编演过程教师要全程关注与指导。学生编剧本会经过小组讨论,不断修改,教师要主动参与,师生共同创造;学生人物分工出现分歧,教师要及时讲解疏导;排演中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声音、动作、布景、舞台位置等及时提出建议。
        2.完善课本剧教学评价体系
        教师对学生在课本剧教学课堂上的各环节评价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发现学生和自己的不足,囿于笔者自身专业素养、研究视野限制以及作为新手教师经验不足等,评价可能带有主观色彩,如果在课堂中加入优秀语文教师旁听,由他们评价,其结果会更加客观公正准确,为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支撑。
参考文献:
[1]罗钰.农村小学语文课本剧教学的行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20.
[2]王琳.高中语文课本剧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
[3]徐玉兰.浅谈课本剧编演的教学策略[J].甘肃教育,2017(18).
[4]贾会勤.经典文本教学方式新探——以《一碗阳春面》的教学为例[J].课程教学研究,2016(10).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