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全国卷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第8题分析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黄春华
[导读] 2016年高考顺利落下帷幕。纵观今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整体题型较稳定,难度中等,这为福建省从自主命题向全国卷平稳过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泉州第五中学台商区分校  黄春华  362100

 摘要:2016年高考顺利落下帷幕。纵观今年高考语文全国I卷,整体题型较稳定,难度中等,这为福建省从自主命题向全国卷平稳过渡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作为福建省重新启用全国卷的第一年,加强对全国卷I卷试题研究,对往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今年全国I卷的作答情况,以诗歌鉴赏(第8题)为例,以此窥探其中的命题指导思想,总结学生作答所反映出来的问题,为今后教学提供点滴建议,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关键词:诗歌鉴赏    规范   个性解读
        一、命题分析 
        今年的诗歌鉴赏题,秉承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以及《考试大纲》关于诗歌鉴赏评价方面的要求?(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诗歌部分主要考察方面有: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四大块知识。因此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要求来看,结合诗歌的问题设置,题型安排,今年诗歌鉴赏题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并且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依据,较为全面评价了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真题重现: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9、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原文中对“派”“六帝”“任公子”的注释,降低了学生的理解难度。选用李白的作品,名家之作,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诗歌阅读的心理压力;知人论世,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诗歌主旨的把握,以及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学生答题情况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一)答案解析: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气势宏大的景象。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由于分值较高,根据参考答案,我们可在此基础上对得分点进行细分:
        第一问:水形+水流+整体形势(可分三点,每点1分)
        第二问:概念(表达技巧)+解释+主旨(可分三点,每点1分)
        分值6分,得分点6点,因此要求学生答题完整,细致,全部答齐具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得益于学生平时的诗歌鉴赏训练,学生对本诗歌的意象整体把握较准确,情与景的关系方面分析得当。答题效果较为理想。本题整体难度适中。
        (二)答题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答题不规范,题目设置两个问题,出现将两个问题混着答得情况,如“通过描写汉江回旋万里,像九龙盘一样,水流湍急,营造了一幅气势磅礴的汉江图,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此答案只答出一个问题,并没有分题作答。
        2、望文生意,误读诗歌主旨。如仅仅着眼于“崔嵬”“橫溃”字面意思,将主旨误解为国家动荡不安,暴乱横行。关于诗中“崔嵬”二字,多数学生因不了解其意义,从字面认为是魔鬼横行之意,导致了对诗歌主旨的误读。其实在课文《蜀道难》中“剑阁峥嵘那个人崔嵬”一句中便出现过“崔嵬”一词,并指出“崔嵬”有高大,高耸的意思。由此可见,学生的课内知识掌握不扎实。
        3、答案组织大锅乱炖,本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多答多给分的想法。如“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将汉江比作九龙盘。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汉江之景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运用衬托的手法,写汉江回旋万里,衬托汉江的气势壮阔。”可见,学生并不能读懂题目的要求,对诗歌解读不能准确把握,只好撒大网捕鱼。
        4、错别字多:例如“铺垫”一词学生写成“扶垫”、“伏垫”、“辅垫”等等。
        三、教学指导
        根据本题的考查角度,学生的答题情况,在往后的诗歌鉴赏教学方面有以下的几个建议。
        1、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关键在于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作为鉴赏的的主体,对诗歌的解读具有话语权,而老师应是引导者的角色。“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感受体验,重视对作品中形象和情感的整体感知与把握,注重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与鉴赏”方面的教学建议)。诗歌鉴赏作为高考语文的必考题型,本身具有极强的应试指向性。所以在平时的诗歌鉴赏教学中,难免侧重于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而忽略了学生关于诗歌欣赏的美学体验。如此背景之下,学生养成的仅是机械的诗歌答题能力,对诗歌的审美体验,情感体会已经渐渐缺失。最终导致学生不仅对诗歌鉴赏提不起兴趣,而且会产生“诗歌猛于虎也”的畏难,害怕心理。
        2、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动手写的训练。在平时的练习中,学生往往有畏难心理,遇到诗歌鉴赏题就不写或混乱编造。于是学生在做题过程中,就会出现知道意思,但不知从何下笔的情况;或者是一下笔就表达混乱,语言啰嗦等问题。因此,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写的训练。在平时的试卷讲评中,我们也可以采取先讲再要求学生重新组织答案的方法。
        3、平时练习中,讲评诗歌鉴赏题,应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进而揣摩诗歌主旨。不应仅是对题目进行分析,对答案进行解读,或者是生硬教授解题方法,忽视诗歌鉴赏的本质是发现诗歌的美。我们有理由相信,对各种诗歌细致的解读,也许耗时较多,但精讲之下对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