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传承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冯哲
[导读]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

江苏省苏州市苏州科技大学  冯哲  215009

摘要: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引导学生不断坚定理想信念,提升审美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思想政治引领、美育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所创造的优秀文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在高校求学的广大青少年群体,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灌输,也要加强情感培育,通过传播红色文化,引导广大青少年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高校可以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信仰之美、情怀之美、道德之美、劳动之美,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以及审美意识,不断提高审美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同时通过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也可以丰富高校的思想政治引领工作,为后疫情时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现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较为单一
        当下大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被视作单纯的理论知识传授,忽视了对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也大多以公共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存在,学生以完成学分作为唯一的学习任务,缺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而基于学生的这一学习心理,部分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也会缺乏不断丰富教案与时俱进、细致备课以及严谨教学的不懈动力,一套教案往往会在多届学生中重复使用,久而久之教师的思想观念不可避免会陷入陈旧的俗套,而固有的教学内容也无法满足当下青年学生群体的实际需求,并最终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此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就需要进行丰富了。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亟须创新
        当下社会的发展使得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时刻充斥和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而作为青年的大学生群体在受到网络所带来利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被各种负面信息所波及和影响。在这种大背景下就需要高校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工作的地位,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让高校师生认识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通过构建一套完整、稳定以及合理的体制机制,不断挖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内涵,开拓新方法,形成新思路,改变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意识中仅仅是一门“辅助性学科”的固有概念,强化青年大学生群体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可以收获较为丰富的教学成果。
        二、以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以信仰之美筑牢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无论是战争年代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还是和平年代的抗争救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都饱含着崇高的信仰之美。红色文化本身就带有鲜明的红色基因,蕴含着崇高的理想与坚定的信念,处处散发着信仰之美的光芒。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革命烈士陵园,走进记录着新中国各项事业不断蓬勃发展的各地历史纪念馆,去了解,去感受无数的共产党人和仁人志士是如何为了人民解放、民族独立、国家富强而拼搏奋斗甚至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不断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加强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以崇高的信仰之美不断夯实当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理想信念。
        (二)以情怀之美孕育当代大学生爱国情感
        爱国主义永远是凝聚民族力量,推动民族、国家、社会,向前发展的永恒精神动力。而优秀的红色文化则可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以一种高尚的情怀之美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洗礼。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在正常的课堂之外开辟第二课堂,邀请老红军、老前辈等先进人物或现场讲述他们个人的红色故事,或制作成视频组织学生进行集中观看,让当代青年大学生感受在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高尚的情怀之美是如何孕育出一批批具有崇高爱国情感的英雄人物,从内心深处激发起当代大学生对于祖国的深厚感情,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不断拼搏进取。
        (三)以道德之美完善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道德实践的精华所凝练出的高尚道德情怀,本身就具有高度的道德之美。这样的一种高尚道德情操对于当代大学生个人品德的促进与完善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高校要注重发挥红色文化强大的道德育人功能,发挥英雄模范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通过微信自媒体、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定期向青年大学生宣扬伟大的革命斗争史和英雄先烈事迹,以红色文化中所体现出的道德之美提高当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文明水平,促进大学生不断完善个人品德。
        (四)以劳动之美树立当代大学生艰苦朴素的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指出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指出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风雨无阻、勇敢前行的强大精神动力。一代代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工人阶级以及广大的人民群众艰苦奋斗,顽强拼搏,逐步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我们应当在大学生群体中牢固树立勤俭节约以及劳动最光荣的观念,鼓励青年大学生群体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以学校院系为单位定期组织大学生参加义务劳动,做好母校的环境保洁工作,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在做好个人疫情防护的同时踊跃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争做劳动模范先锋,体验劳动之美。
        三、以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筑牢大学生理想信念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四月十九日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应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要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美为媒,加强国际文化交流,把美的教育和传续作为民族发展的重要基石。
        挖掘红色文化中的美育元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筑牢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之基,促进当代高校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鼓励广大青年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红色文化与新时代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研究》 叶丹著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20年5月1日。
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守正与创新》 李明珠/陈红著 知识产权出版社 2020年11月1日。 
3.《自由与和谐—蔡元培五育并举观研究》 汤广元著 巴蜀书社 2009年8月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