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李圣雷 476000
[摘要] 新时代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活动顺利开展,本人结合自己的该课程教学实际,综合各家该领域理论学说之精华,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课堂教学的教材版本、课程设置、教材内容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授课形式的灵活多样性、考试形式等方面给出建设性意见,希望能起到以教促改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是高校“两课”教学活动中的一门相当重要的公共必修课程。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它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助于采用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去理性的认识、正确地分析和处理各种社会问题。虽然该课程中很多基本理论同学们在高中阶段都已学过,但是高等院校把它作为公共必修课,可见国家对其高度重视,但是我在从事教学实践活动过程中发现这门课程它的育人作用没有得到大家认可,其遭受的冷落令人发指。很多高校尤其专科学校为了节省教师教学课时经费删减该课课时或者从来不开设这门课,即使开设也是为了应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检查活动。可想而知,课堂教学活动流于形式,根本达不到开课目的和教书育人的要求。此外,由于教材种类的繁多,教学模式的落后、教学方法的单一,师生互动性不强,考评办法的机械性等因素,致使该课程与社会发展要求远远不能适应,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革故鼎新,作为“时代精神之精华”的哲学其光辉将会日益黯淡,其蕴含的知识和智慧以及科学的思维方法将会被埋葬。为此,我们作为高校该专业该领域的志士和同仁,有责任为搞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课堂教学献计献策。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使用:国家指定统编同版
虽然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性质差别性很大,但是进入高等院校的学生基本上起点相同(有高中阶段教育),即使升学时考试分数不一样。各类高校严格按照教育部针对"两课"教学活动的育人要求开好相关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影响同学们正常的专业基础课学习,反而对于大家学好本领树立正确的“三观”更好地服务祖国和人民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门能给同学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科学性理论武器的学科,其育人作用是任何学科也不能替代的,但是由于在高校国家很少指定统一版本教材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这门课在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学校所使用的教材版本各有不同,书中内容深浅程度以及章节安排也有很大差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育人效果。在本科高校无论是师范类的还是非师范类的,那里多数教材都是采用国家高质量的统编教材,一般来说这些教材都是国家教育部汇聚全国同行专家集思广益求同存异的智慧结晶,其质量值得信赖。虽有少数院校使用了自己学校领导和专家教授所编写的教材,其质量跟国家统编教材可以比肩,但是多数教材不如国家统编信誉好、质量高。高职高专院校多数所使用的马哲教材是与自己学校实际层次相符的统编教材,少数则是自己校领导及教师为晋升职称自己编写或者与其他院校从事性质相同教学活动的教师按照国家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合作编写的,虽有一定水准使用它不会误人子弟,但是书中很多地方与统编教材似是而非容易引起误解育人效果不佳;也有少数高校则是根据主管购买教材校领导的意思订购的,其书本质量问题比比皆是,除了封面让人对它抱有好感之外,里面的文字以及纸张对学生几乎没有任何吸引力;极少数高校由于师资力量原因或者是教师课时经费开支问题干脆不开这门课程或者开设了删减课时,简直公然违背国家教育部“两课”教学要求!为了保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材质量,不影响开课育人的效果,作为高校教师我建议各高校一律采用国家教育部门指定的通用统编同版教材(本专科版本根据其办学层次有别),不得采用各院校领导及教师自己编写的教材在课堂上作为主讲教材使用,当然那些教材作为参考书目和辅导教学材料还是可以行得通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设置:灵活安排合理布置
有了教材下一步我们要做的工作就是进行合理的课程安排,我们知道各高校办学水平和办学性质以及办学层次是参差不齐的,那么各门学科的课程设置不能整齐划一,而是要按照上级教育部门的要求结合院校自身实际进行合理规划。虽然上级部门要求各高校都必须开设“两课”,但是它并未直接插手学校内部教学活动的实际,各高校在坚持必开“两课”原则性不变的前提下可以根据自身实际灵活安排该课程,自由恰当地与其他专业课程平行设置。在高等院校我们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其名称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简明哲学教程》、《哲学基础知识》等,一些具有哲学专业的院校还会开设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专题研究等课程,所有这些课程基本上是结合国家大政方针而对同学们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宣讲和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欧美哲学等的比较,使得大家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伟大科学之处,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帮助莘莘学子树立起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学好知识,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做社会的有用人才。看到这一点,各高等校应该结合自身办学实际灵活安排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只要原则上不违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要求,能够保证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该课程,尽可以与其他政治思想理论课和德育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概论》、《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等课程进行轮流交替学期课程安排,做好期末总结,对同学们做好开课问卷调查,广泛征求意见,力求使得大家既学好了专业知识又提高了思想道德修养和政治理论水平。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材内容体系及教学模式:革故鼎新灵活多样
自从我们国家沿用前苏联哲学教科书的体系以来,数十年未曾变更,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虽然版本很多,但是基本上都是按照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唯物史观四个板块组成,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最新的科技理论成果没有被包含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理论宝库当中,当代人面临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没有从哲学的角度去理性分析,而只是从伦理的角度一味批判或者否定其不合理的一面,斥责人类无节制掠夺自然界必将造到其报复,这样并未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体现出来,很容易造成与现实社会的严重脱节而使得大学生思想简单化和单一化,不能以理服人。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及时吸收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学科各方面所取得的科学理论成果,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宝库,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理论说服力。
当前很多高校的教学模式机械僵化,在角色上仍然是老师“一言堂”自我表演,根本不考虑其听众的主动参与性和积极配合姓,这样“台上一人站,台下睡一片”,原本思想内容很丰富的哲学原理,教师简单的照本宣科读读,给大家圈圈所谓的“重点”便于复习考试,师生互动效应几乎为零,同学们由于习惯于担当配角很久也好像早已经麻木不仁了,对于枯燥乏味的课堂没人提出质疑,奴性十足。结果可想而知:考前记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与其在这样的老师带领下上课倒不如“旷课”去图书馆涉猎自己喜欢的知识,我们早就听说过上课如同表演节目,在课堂上老师是主导是配角,学生是主体是主角,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听课积极性,主角和配角共同努力才能演好节目,得到观众的好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要经常针对课堂中的某个问题互相“切磋”来思想交流,展开讨论,“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我们彼此交换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智慧,我们彼此沟通就有两种智慧”只有如此,才有可能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课堂教学不再那么沉闷乏味。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手段与方法:丰富多元寓教于乐
长期以来很多老师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只要上课把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给大家讲解清楚讲解明白就行了,不需要像其他自然学科那样还得借助公式计算甚至试验等才能上好课,更不需要制作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他们认为那样做讲课时间没有准备时间长,这样就形成了“课堂、教师、教材”三位一体的教学授课形式,随之而来教学过程中的“满堂灌”、“一言堂”和“填鸭式”等教学模式产生,这与目前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要求大相径庭,这些教学方法起初对于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由于缺乏诱导和启发性加上它重理论轻实践最终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失去了其鲜活的丰富性、生动性、深刻性,无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更没有开启同学们的智慧创造之门,根本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达不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因此,作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授课形式,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熟练掌握电脑操技术,用心制作精美课件,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采用专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影视教学法、社会实践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课堂上尽量体现和谐、民主、自由和创新精神,最大程度的调动听课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性,这样一定会使最初令人讨厌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考试形式:开卷闭卷结合知识能力统一
衡量高校老师教学水平和学生听课效果的一个重要参照标准就是学期期末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和其他自然学科不同,它不需要学生运用公式和计算器甚至试验来解答问题,它只需要同学们根据熟练识记的所学基本知识,真心领会和恰当运用相关哲学原理分析和解答各种社会问题就足够了,除了客观题型主观题没有必要设定统一模式的参考答案,否则那样会使得学生们在回答问题时难以体现创新精神,大家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给出答案,失去考试的意义。为了强调考试的重要性,老师应该在学期开课前就向大家提出一些要求,例如平时出勤率多少记分,回答问题次数多少以及对错程度记分,参与课堂教学讨论主动性程度记分,课堂上勇于发言和就某个哲学问题发表自己的创新性看法记分,按照要求定期完成布置的哲学作业记分等,期末考试可采用开卷和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试题适当缩小客观题比例,增加主观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的份额,最好设置和公务员考试中《申论》相似的论述题目,尽量让学期考试既能反馈出老师教和学生学的实际效果,又能测试出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
新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教学改革要想搞好,还需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绝不能走马观花流于形式,它不是某个老师自己的任务和事情,做好它需要所有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课程课堂教学的教师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同时也离不开上级主管教育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以上几点仅是我根据自己从事多年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课堂实践教学实践活动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改革理论研究的颇见和陋识,希望读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陈小通.马克思主义哲学综合创新论的时代价值研究[A]// 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时代奠基国体法治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8:5.
2.王元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探究[J].教育现化,2019,6(57):266-269.
3.李德明.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理念思考[J].教育现代化,2016,3(35):11-12.
4.许春红.试析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方法与 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5,(14):106-107.
5.肖爱平.如何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95-96.
6.胡丽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4):58-61.
7.谷正艳.关于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实效性 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9):24-25.
课题简介:本文系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以河南基层组织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MKS-318.
作者简介:李圣雷,男(1980--),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理论教学部,讲师,马克思主义哲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价值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