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谢胜强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谢胜强
[导读] 在初中"大班制"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由于种种外在与内在的因素会导致同样的学习环境下,班级整体呈现两极化、分层现象。

重庆市铁路中学校  谢胜强

【摘要】在初中"大班制"的教学条件下,学生由于种种外在与内在的因素会导致同样的学习环境下,班级整体呈现两极化、分层现象。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各校任课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手段,分层教学法因此被提出并应用于初中数学教学中,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文分析了分层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变策略。?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初中学生在生理和心理发育、对数学的兴趣和爱好、对知识的接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分层教学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一种符合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数学素质的普遍提高。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探究,就初中数学的分层教学做些初步探讨和论述。
        一、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现状剖析
        (一)科学性缺乏
        初中数学教学创新工作开展时,由于教师对分层教学模式认知不够深入,使得设定的分层教学方案缺乏一定科学性,给学生数学学习造成很大影响。如没有明确教学目标与教学理念,使得分层教学方案存在一定实施风险,无法保证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与效果。
        (二)指向性缺乏
        分层教学方案制定过程中,应当突出教学方案的指向性,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导引,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水平。但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教师并没有很好突出教学方案的指向性,使得分层教学的现实分层效果不佳,影响到学生数学学习效率。
        (三)多样性缺乏
       通过对分层教学方案进行分析可知,为很好突出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给学生建构自由学习情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但部分教师设定的分层教学方案缺乏多样性,没有依循学生数学学习诉求进行教学创新,影响到分层教学方案的开展效果。
        二、分层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学生合理分层
        首先,教师应该通过与学生深入交流、课堂观察、批阅课后作业、统计日常考试成绩等方式掌握基本学情,大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包括数学成绩、学习态度、对数学的感兴趣程度、思维能力、情感需求、数学基础等。其次,教师先按照学生的平均成绩,以尖子生:学困生:中等生=1:1:2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分组。即中等生占据总人数一半,而尖子生、学困生各占1/4。在这个基础上,再根据之前掌握的学情对学生进行适当调整,如学习态度认真、有很强上进心、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地上调一个层级。同样,学习态度敷衍、兴趣不强的学生,则适当地下调一个层级,以保证分层的合理性。
        (二)备课分层,设计梯度学案
        数学教师在备课时,要针对教材中所要教授给学生的数学知识进行分层。备课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水平的划分,要对数学教材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设计梯度学案,让学生能够在自己学习能力的范围内学到知识。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增加数学知识的难度,发散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拓展得更广,懂得更多。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只教授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数学知识即可,让他们多加练习,勤能补拙,重点把基础知识巩固好。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我是这样设计学案的:

       
        首先设计这样的一道题:
        一架长为2.5m的梯子,斜靠在竖直的墙上,这时梯子的底端距离墙底AO=0.7m。如图所示,如果梯子底端沿墙下滑0.4m,(1)求OB的长;(2)求OC的长;(3)那么梯子底端将向左滑动多少m?
这题考查了勾股定理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白梯子的长度不变,另外要熟悉勾股定理的表达式,难度一般,这种难度的题目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
        然后再来设计一道变式题目:
        一个长为10m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的顶端距地面的垂直距离为8m。(1)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1m,那么梯子的底端也将下滑1m吗?说明你的方法;(2)如果梯子的顶端下滑2m呢?说说你的理由。
        此题考查的也是勾股定理的应用,需要熟练运用勾股定理解决实际问题时,也要理解勾股定理与方程的结合也是解决实际问题常用的方法,关键是从题中抽象出勾股定理这一数学模型,画出准确的示意图。此题对中等以上层次的学生已经算是挑战,但这挑战明显可以接受的,上课过程中一定要鼓励他们去解决这样的问题。
        (三)评价分层
        分层评价是实施分层教学的保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如对C层采用表扬评价,寻找其闪光点,及时肯定他们的每一点进步,唤起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对B层的学生采取激励性评价,既揭示不足又指明努力方向,促使他们积极向上;对A层的学生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促使他们更加严谨、谦虚,不断超越自已。总之通过对作业评价,课堂学习评价,测试后评价等充分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等多方面积极因素,促进智商和情商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大面积提高数学的教学质量。这一过程中,程度差的学生,因为学习目标定得较低,学习过程中又能得到老师更多的帮助,从而将增强学习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程度好的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增强了,对学习的要求也将提高,课堂上也“吃得饱”了。同时,由于分层的不固定,学生分层可上可下,又必然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强烈的竞争意识,肯定会出现“你追我赶,奋勇向前”的可喜局面。
        三、结语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功能。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成长与发展,这是一直以来教师在探讨的话题。分层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个性差异得到关注与尊重,让每个学生处在合适的位置上,得到适宜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客观且深入地研究分层教学,将其价值最大限度挖掘出来。
参考文献
[1]刘秀平.浅谈分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考试周刊,2021(40):95-96.
[2]周广林.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09):19-20.
[3]黄金萍.初中数学“分层教学,培优辅差”教学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04):43-4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