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贺力新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贺力新
[导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领域出现了重大改革,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

陕西省商南县富水镇中心小学  贺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教育领域出现了重大改革,人们不再像以往一样只重视学生的成绩,取而代之的是要求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在小学教学中,道德与法制教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他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启蒙教育。本文从小学道德与法制课堂教学出发,挖掘教学内容中隐性的教育内容,并提出“回归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切身体验”的实施办法。
        在当前教育阶段,很多学校主要是通过开展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课程来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但是,该学科的教学效果并不如预期那样的好,学生在德育发面受到的教育微乎其微。我们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们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隐性教育不够重视。本文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隐性教育作出探究,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一、对隐性教育的基本认识
        1.隐性教育
       早在多年前,一个美国的教育学者提出了“隐性课程”,这种思想逐渐演变,变成了今天的隐性教育。这个教育学者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应该通过学习获得各学科的理论知识,还要在学校中初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优秀的道德品质等。这种教育并不是通过讲解传授来教授学生的,所以被我们称为隐性教育。所以隐性教育的提出,实际上是隐性课程的一个外延,它带领教育者们开创了新型的教学研究思路,第一次将教学思路开拓到课堂之外的其他地方,其实从本质来讲,隐性教育并不是通过教师用某种理论去教授,而是通过生活中教育者的言传身教,生活经验来进行传授的。在当下教育阶段,隐性教育冲破了传统理论教育的枷锁,真正的与学生结合起来,培养其道德品质,这一方法受到广泛的认可和肯定。某种程度上来讲,隐性教育打破了隐性课程的概念,具有了非常明显的特征,具有更好的内隐性并更加形象。比如,一位母亲和自己的女儿一起出去玩,女儿在旅途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小桥,她不顾妈妈的提醒和阻拦,任性的跑去小桥上,但是在奔跑的过程中,她不小心摔倒了,疼痛感让小女孩嚎啕大哭,她下意识向母亲投出求助的目光,希望母亲能够来帮助她。但是妈妈却没有理会小女孩,过了一会儿,小女孩不哭了,自己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和母亲踏上快乐的旅途。通过这个故事,我们不难发现,母亲为了培养女儿承担后果的责任意识和坚强的品格,将她的教导内隐成一种行为,即不去理会正在哭的小女孩。他没有和小女孩去讲一些枯燥无味的大道理,同时也没有理会女儿,只是通过行动来告诉女儿,自己选择的后果要自己去承担,坐在地上哭是不会改变任何事情的。而女孩的行为也很直观,在面对挫折时,下意识的躲避,求助,在意识到没有人会帮自己的时候,选择自己坚强的站起来,虽然整个过程中,母女二人没有任何语言交流,但是小女孩却是接受了最高质量的教育。
        2.隐性道德教育课程的主要特点
        (1)内隐性
        内隐性是隐性教育最明显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致使人们可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他人的行为或者思维方式,自己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通常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人会强迫学习。此处的“群体道德无意识”和“不知情”,其实就是人们固有的思维定式。


这种思维模式所带来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被教育者通过他人潜移默化的影响,自己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这和学校中带有强制性质的理论学习不同,这种隐性教育不会强制被教育者去接受,所以反而更容易被受教育者去接纳和学习。所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让被教育者更加容易接受只是,这需要安排更多的内容形式,提升信息量,让学生们真正得到提高。
        (2)形象性
        形象性是隐性教育的另一大特点。受教育者在不知情,无意识的情况下受到教育并学习,这种情况中,必然少不了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形象生动的事物。通过加入这些事物,教育教学会变得十分融洽,学生们可以从多层面受到隐性教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隐性教育
        1.回归生活,重视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我们都知道,在小学阶段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很大程度上都需要结合学生们日常的生活。正因如此,教师必须运用能和学生日常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多方面的运用生活中积极的元素,尽量不暴露出德育教学工作的目的,让学生在不知情,无意识的情况下,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以学习公民相关的内容为例,传统教学方式就是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通过枯燥的讲解传达给学生,很少又和学生的互动环节,也没有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学生们只听到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并不理解其真正的含义,学生们的学习效果非常不好。究其原因,这种理论式的教学方式和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是不相符的,一旦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再优秀的理论知识都失去了意义。因此,从日常生活出发才是道德教育的首选,比如,让学生们上交自己家的户口本,让同学之间互相传看,很多学生先是会疑问,进而是抗拒,不愿被其他人查阅,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不愿上交,这种行为侵犯了公民什么权利等问题,这个时候学生们就会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隐私权受到了侵犯,进而掌握了这方面的知识。
       2.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让学生们去亲身实践,切身感受是最好的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去实际经历能够大幅度提高教学效果,进而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尝试让学生自己探索并思考,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但是这种教学的效果并不出色。在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让他们自发的去经历一些事情。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都是不错的体验方式。
        3.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客观规律
        我们开展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在未来的实际生活中能够有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并拥有良好的道德习惯。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提出生活中的实际案例时,必须保证这个案例的真实性和逻辑性,找出的案例不能太过夸张,否则是无法达到教学的目的的,学生会感到很迷茫。新课改也对这一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课程中的内容必须从生活实际出发,以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基础。道德与法制这门课程中,;理论和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凸显学生平时的生活态度。
        综上所述,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隐性教育的作用非常重要,也是教育者们重点研究和关注的内容。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隐性教学的优势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