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创新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曾筱晶
[导读] 新时代,高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大力推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以此构建思政理论、综合素养及专业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

广州航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曾筱晶

摘要:新时代,高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突出专业课程德育功能,大力推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融合,以此构建思政理论、综合素养及专业课为核心的“三位一体”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设计学概论包含科技、人文、艺术与经济等专业学科,各学科相互交叉包含丰富德育元素。因而设计学概论专业课融入思政教育,灵活运用明确教育目标、抓住教学德育切入点等手段,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课程思政教育,实现从“教”向“育”的目标实现,形成价值引领、能力达成与知识传授融为一体的育人新模式,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次。基于此,本文从以下几方面简单分析设计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创新融合的相关知识,希望对相关领域研究有帮助。
关键词:设计学概论;思政教育;创新融合
        1、设计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1)思政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思想素养。思政课程涉及范围广的内容,包容性广。学习思政课程内容,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可提高学生的自我修养。思政课是学生思想素养提高的重要举措,内涵与设计学概论课程有一定联系。因而准确把握此种联系,有利于指导设计学概论课程学生思想觉悟与能力的提高。(2)思政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与品德兼具的人才。思政教育内容涉及精神价值、时代传承、民族内涵及红色历史等。学习并了解这些内容,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有利于强化学生全局与核心意识等,从而充分发挥自我价值,将自己塑造成为知识与品德兼具的优秀接班人。(3)思政教育使得学生积累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民族发展中,传统文化是重要根基。当前,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少,情感更加淡薄。因而借助思政教育课程便于学生深入了解传统优秀文化,利于增强学生文化传承意识,提高文化自信。
        2、设计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现状
        (1)设计学概论为主的讲课模式。现阶段,设计学概论课老师思政教育意识淡薄,讲究单一美学形式,重视培养技能,忽略了设计主题性与目的性。实际比较重视专业技能,觉得只要具备设计技能获得受众认可就行。但,在某次大型研讨会中,某国外年轻人发言引起大家思考,其讲到“非常羡慕中国人,你们的设计思路有限、缺乏领导,你们到你们的博物馆,就会感受到无限思路与灵感......”看到其羡慕的眼神,非常震撼,在设计师求新、求异的过程中,一个人外国人却在提醒国人何为文化自信。追本溯源,民族才是世界的。(2)思想教育有效融合设计学概论课程。本专业是为设计领域培养优秀设计人才,基于“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融合”的课程理念,确保在正确价值观引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价值,提升自身综合素养。
        3、设计学概论课程融合思政教育的创新途径
        3.1创新现有思政教育理念
        设计学概论课程有丰富的专业内容与繁多的课程种类,社会发展中设计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同时对其思想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思政教育模式明显不适用于实际课程教学。所以,要积极创新思政课程教育理念,利用设计学概论课程构建“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充分发挥专业课思政教育价值,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价值取向与行为思想培养,促进设计学概论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
        3.2明确思政教育目标
        实际教学中基于设计学概论课程知识教学与思想价值相结合的逻辑起点明确教学目标,其中知识、情感与行为是重要维度,以此合理构建思政教育体系。思政教育要引导学生积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做好设计学概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与民族审美,提高学生爱国与爱家情怀意识,为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3.3创新思政教育内容
        首先,有效融合设计学概论课程内容及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对五星红旗设计美学进行分析,理解其深刻寓意,便于学生深入了解红色意象,以此做好爱国主义教育。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其次,结合价值观教育,设计学概论课程中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设计主题,引导学生了解通过设计美学有效表达价值观,项目具体设计中更好地渗透价值观。再次,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课程教学中参考企业对员工道德素养的要求,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素养,从而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更好地适应岗位。最后,融合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实践等课外教育活动中,引导学生要爱护公物、保护环境以及遵纪守法,促进专业知识与社会公德全面发展。
        3.4创新思政考核模式
        设计学概论课程考核中纳入思政教育,通过形成性与过程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中,邀请企业专业人士基于企业标准开展教学评价,结合学生互评、老师复评等构建考核体系。考核指标包含精神品质、价值取向、团队协作、集体精神与自我奉献精神等。过程性评价中,利用学生自评、互评与老师评价等方法,考核学生学习表现。考核标准包含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是否正确,是否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素养。另外,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到社区或企业进行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学生思政教育重要评价指标,结合社会实践参加时间与成果做好相应的评价。
        3.5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贯彻落实思政教育
        (1)课前做好设计调研。课前,积极搜集资料,这是构思与设计的基础。设计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视化设计案例,为学生布置社会公益或廉政文化等广告,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设计活动,结合学生设计前调研学习的思想理论知识,提高学生政治理论素养。
        (2)组织课堂互动讨论。教学方法的探索与改革,应用先进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活动,有效融合德育目标与专业知识内容,通过教学互动研讨引导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比如,通过启发、参与或研究式等教学方法,借助情景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或汇报展示等模式引导学生探究设计创意,通过设计实践感受设计之美与思维创新。通过老师点评小组设计方案,加强引导学生思想信念、情怀、人格与奋斗精神,实现思政育人目标。
        (3)做好课后实践指导。这是全过程育人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实际教学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用的基础上,加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作用。设计学概论课程倡导理实结合,课后实践指导利于通过竞赛方式组织设计活动,线下实物展览与线上平台推送相结合的方式展示成果,设计实践中锻炼学生思维创新与动手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以此提高学生专业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双向融合,是高校从“教”实现“育”的人才培养改革目标。设计学概论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各个教学环节,以此构建包含思政、综合素养与专业课为一体的课程体系,形成价值引领、能力养成与知识讲解相互融合的育人体系。设计学概论课程创新融合思政教育,通过理论讲课与设计实践相结合的模式,促使课程协同发展,突出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与创新意识,为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情操高尚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汪维丁,陈思行.“互联网+”语境下的设计学教学思考[J].高教学刊,2021(11):144-147.
[2]任虎.设计学课堂教学策略及过程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20(23):80-82.
[3]邹锋,刘键.设计学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20(22):38-40.
[4]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J].求是,2021(10):
作者:曾筱晶,1982年生,女,江西赣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以及中国人物画创作理论与实践研究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