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探究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韩静
[导读]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本质的回归,是高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效应的重要趋势。

新乡职业技术学院  韩静  453000

摘 要: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是高校育人本质的回归,是高校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协同效应的重要趋势。各类课程都要承担起思政育人的主渠道作用,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应将思政教育元素渗入课堂。本文就“课程思政”理念下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进行探究。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也在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方面起到了明显作用。但是纵观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有部分毕业生在毕业之际对自身认识不清、定位不明,高不成低不就,不积极主动就业,造成了就业难的问题;其次是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后因缺乏敬业精神,工作干劲不足,失去得到重点培养的机会;第三是高校毕业生缺乏专注和钻研精神,频繁跳槽,对企业和个人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出现这些现象究其原因,是学生们没有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定位不明确、不长远;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缺乏专注的职业精神等造成的。而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职业规划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注重培养自身职业精神,树立正确就业观。
        二、“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意义
        “课程思政”,指的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思想政治课程与各类课程相融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知识双融合、双促进,发挥出协同育人作用的一种教育理念。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作为大多数学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综合素质课程,课程主要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理想教育。其任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职业理想,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并以此规范和调整自己的行为,为顺利就业、创业创造条件。
        在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 形成协同效应”。随着近几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推进,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实行课程思政改革势在必行。在“课程思政”理念指引下,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加强思政育人功能,对于高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提高思政育人实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是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促进大学生就业是国家重点民生工程。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符合“课程思政”理念的要求,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更是深化职业生涯教育的需要。
        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在“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在许多专业课教师眼中,“思政教育、立德树人”是思政课教师或者是学生辅导员的工作,而专业课教师没能承担起思政育人的重担,没有利用好课堂教学的育人渠道。同时部分教师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内容集中在学生步入职场的适应性教学方面,对于非常重要的职业认知、人生理想、国家相关政策等教学内容则成为了被忽略的对象。实际的教学效果上职业生涯规划课堂与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真正的相融合,没有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协同效应效果不明显。
        第二,“课程思政”不断尝试,但未能形成整体设计。尽管几年来“课程思政”做出了诸多尝试,注重“德育”与“学科”的渗透融合,但从高等教育过往的制度层面看,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思政学科与专业学科的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等,均“各自为政”,各方力量未集中发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整体建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有机相融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逐渐形成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努力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
        四、“课程思政”理念下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究思路
        (一)深挖思政内涵,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
        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职业生涯规划课堂就需要深挖课程中富含的思政教育内涵。一方面是结合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激发学生的报国之志,让学生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地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的未来命运相结合,推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更加先进、可持续。另一方面,是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育人”先“育德”。将以职业道德精神为代表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带入到教学的全过程,以德施教、以德立学、以德育人,让学科内容更具深度。
        (二)提升锤炼本领,让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结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针对“自我探索”、“职业定位”两部分课程内容,将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培育融入课堂。尤其鼓励学生在就业实践中,增强投身基层、扎根重要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的信心和决心。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在一线岗位中锤炼自己,提升技能。同时,结合十四五规划“中国将继续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国家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在课程中鼓励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锤炼本领,立志掌握核心科技,培养技术创新能力,主动投身“中国制造2025”的伟大事业中,使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使思政教育更有力度。
        (三)探索创新教育形式,拓宽课程融合广度。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努力拓展‘课程思政’建设方法和途径”。除了课堂授课之外,积极创新教育形式,在育人方式上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成长”的内动力。一是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学生社团,课内、课外相结合,理论、实践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线下授课与线上互动相结合。利用新媒体手段,扩大课程思政育人成效,拓宽课程融合广度。
结论: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了学生课堂的一点一滴。通过每一个细微之处的教育与感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当代年轻人。将职业发展规划与思想教育相融合,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大学生综合品质、职业技能、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从而促进大学生更好的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苗楠.课程思政理念下民办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04):83-84.
[2]韩笑,饶先发.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的价值理据与实践路径[J].决策探索(中),2021(01):52-53.
[3]曹三月,徐晓琳,高瑞臣.高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创新探索[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1):108-110.
[4]冀雅清,郭红霞.“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21(01):69-70.
[5]何莉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思政案例设计[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1,20(01):135-136.
[6]王晓芸.“课程思政”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9,(06):58-59.
作者简介:第一作者:韩静 ,女 ,教育硕士 ,1983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讲师 ,就业指导,思想政治教育 ,邮编:453000
基金项目:河南省教育厅 河南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 “课程思政”背景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路径探究(JYB20054)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