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王琛冬
[导读] 美育与德育,智育一道,共同组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体系。美育工作的落地主要依托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

靖江市马桥镇侯河小学  王琛冬  214500

摘要:美育与德育,智育一道,共同组成了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能力体系。美育工作的落地主要依托音体美等艺术类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学生的美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审美能力,只有具备了发现美的眼睛,才能去创造更美的世界。小学生正是感官和思想的活跃期和萌芽期,是审美能力培育的最为关键的阶段,应从美术教学为主要路径,在学生的艺术感知,领悟和创造为目标,在培养理念,课堂模式,实践锻炼方面进行优化创新,从而更好的发展学生艺术素养体系。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小学教育
        引言:
        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大众的生活质量也在稳步改善,在实现基本的物质需要之后,对于精神世界有了新的认知和需要,而这些理念践行到基础教育当中,就体现在对学生的美艺术素养更加的重视,审美能力能力作为其核心组成,在美术教学当中,也成为聚焦的领域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更倾向于对其的兴趣培养,在具备一定感知感受的基础上,主动去发现和追求美,并在欣赏好的感悟中深刻领悟美的内涵所在。老师要以此为关键,做好学生能力建设。
        一、将新课标的美育理念推向纵深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美术教学目标设置,可大致分为美术理论和实践能力,教学过程方式,情感认同和理念观念三大板块,审美能力则倾向于第三大板块的教学目标内容。这一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学中一直被列为长远性和战略性的位置,因此,老师应当把该能力的培育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尽管在教学方式上存在着千差万别,但是目标导向上应当是殊途同归的。这方能体现美术的普惠性和公共性,可能在学习美术的手段,设施和条件上存在着差异,然而把对美的追求精神加以深入的渗透,则能够让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以陶冶,做到了心中有美术,最终也能收获应有的学习效果。我国的美术教学受制于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差异,在师资力量,教学手段,教学环境上有这很大的不平衡性,但是老师可以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特色和艺术资源,把握新课程标准教育目标,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的能力和底蕴。
        二、营造生动情景,让审美教学深入贯穿课堂
        审美元素却不都是具体的,形象的,有些是非常隐蔽的,复杂的,难以用语言去进行准确和到位描述和解释。


而若是都用实物去展示显然是难以实现,因此要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将美术作品以图像,声音,视频的形式传递到学生的感官当中,营造一个近似真实的美术场景,通过情景化的课堂营造,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更好的去带动学生的审美思维,让他们进入美术感知的状态。
        比如在苏少版美术教材中,关于绘画艺术作品和美丽的建筑作品的教学时,老师找到与教材中作品相关的纪录片,影视剧等资源,在课堂教学导入环节为学生们放映,让学生了解这些作品的缘由和历史背景,感受从古代到现代艺术形式的变化趋势和内在的创作魅力。当然还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如虚拟现实等手法,让学生进入到著名建筑的官方网站,比如故宫博物院的官网,采用3d地图方式,去了解感受故宫的建筑风格,古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凝结在了建筑设计之中的表现形式,还可以把网站上故宫内的馆藏展品的扫描影像,以立体的形式为学生占时,并辅助相关的语音解说和音乐衬托,让情景更加的生动丰富,同时也可组织学生谈感受,想相互交流,打造互动美术审美课堂,充分的激发学生主动性和创造力,在融创式的课堂中展现艺术潜力,感受艺术魅力,内心得艺术情感也得到了应有的升华。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多一些主动思索探究,少一些被动灌输填鸭,这样的美术学习更能突出学生核心素养,让教学的实效性得以增强。要结合学生的美术基础和爱好,做针对性的培育,比如有些学生擅长评价,有些擅长创作,有些则喜欢实践,所以要因人而异,各有侧重。
        三、强化多元渠道的美术资源扩充
        要让小学生拥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他们的阅历见识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多看多听多想,才能在审美方面有更多的经验积累,美术作品的感悟也能更加深入和丰富。老师应利用地方文化艺术资源,融合线上和线下的两大渠道,多让学生进入社会,步出课堂之外,多开阔学生的眼界,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生活中的艺术之美和艺术中的生活印象都有机的向学生渗透其中。比如在讲授我们身边的色彩和生活中的颜色时,可以在学校定期开展的春游,秋游活动中,让学生在领略当地的优美风景时,交待一些简单的美术学习任务,包括去找到风景中的颜色,说出最喜欢的颜色种类或者搭配,并尝试让学生去用笔画出来。同时也应当为学生创造去专业美术博物馆学习体验的机会,在真实的艺术氛围下强化美术审美的体会,组织学生开展校园美术节,通过摄影,绘画等多种方式,增强校园艺术文化氛围,提升审美教学的灵气。
        结束语
        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美学韵味不断提升,对美术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审美更加贴近社生活。美术教师应联系生活,以新课标为指引,构建良好课堂情景,拓展学生眼界,强化其审美能力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健.谈小学美术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才智,2017,(16).
[2]崔丹. “童化”让孩子的欣赏成为可能—— — 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农村教育,2019,(1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