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特殊教育领域运用音乐治疗方法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黄琦
[导读] 特殊教育学校中设置了多种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课程,音乐教学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进行其它各能力如语言发音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特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育的重要部分。

湖北省十堰市特殊教育学校  黄琦  442000

摘要:特殊教育学校中设置了多种对学生智力培养的课程,音乐教学就是其中一门重要的教育课程。音乐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审美能力,还可以进行其它各能力如语言发音能力、沟通交往能力、肢体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是特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教育的重要部分。最主要的是,音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面对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并且通过音乐来感受情感和表达情感,对于特殊学生来说,能够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并且通过音乐感受情感及表达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特殊学校学生;音乐;美育与审美;全面成长
        引言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期人才,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要想实现全面发展,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努力,教学上紧紧围绕特校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材施教。音乐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学科,也是美育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特校学生素质综合发展的有效载体。文章在分析音乐实现美育功能的心理机制、教学要求基础上,对现有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了创新,并最终统筹提出了音乐的美育功能在特校学生全面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律动课对自闭症儿童的影响
        都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舞蹈可以愉悦心情,体操能够锻炼身体。长期生活在充满音乐中的人,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整个人也是充满能量、朝气蓬勃的。对于自闭症的儿童也是如此,音乐就像一双无形的手,温柔抚摸着自闭症儿童的心灵。有研究表明,长期处在舒缓音乐中的自闭症儿童,其情绪控制能力比没有接受舒缓音乐的孩子的情绪控制能力要高。所以,适当的接触音乐,有利于让自闭症儿童打开心扉,接受日常生活,适应并遵守行为准则。
        二、音乐治疗的意义
        音乐治疗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科学、健康的治疗方式,其在孤独症、抑郁症及老年痴呆症等病情的治疗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音乐治疗指运用音乐让人的身心保持愉悦,减少一些负面情绪,让人在精神上处于较为轻松的状态。和药物治疗不同,音乐治疗是一种比较稳定的治疗形式,可以持续使用。在开始音乐治疗时,切忌好高骛远,需从眼前出发,考虑长远。与药物治疗相比,音乐治疗的持续效果更强,而且使用音乐治疗的方式,不用担心会对患者的身心产生伤害。
        三、音乐治疗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要点
        (一)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开启特校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特校儿童虽然在身体层面存在一定障碍,但基于代偿性原则,在联想力、创造力方面具备一定优势,因此,在音乐课堂中,应注重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将儿童在这一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放大。音乐课在帮助儿童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他们原有的知识体系,此外,他们在审美感官、情感体验、想象、思维等方面的智能也会得到进一步提升。这样一来,儿童的思维能力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进一步活跃,想象力、记忆力以及注意力等多种能力都会得到显著提升。作为一门灵性的艺术,学生通过接受音乐教育,弥补科学、文字水平方面的不足,而这一过程,对于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
        (二)以教师角度分析,强化教师专业水平
        特殊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将歌曲演唱、乐器演奏中融入音乐游戏、音乐律动,需根据学生不同的障碍类型,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视力障碍及听力障碍学生的教学目标在以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进行补偿性教学。如,视力障碍学生听觉与普通人相比听觉较为敏感,因此对音乐的感知力也较强,但是由于视力障碍,肢体动作较为不协调,因此在音乐表现上极为欠缺。


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可以在完成歌唱、演奏及鉴赏学习的教学目标上,循序渐进地加入肢体动作学习。智力障碍学生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当弱化音乐知识学习,加强音乐感受从而调节学生情绪,加强律动教学从而增强肢体协调性,加强音乐游戏从而提高沟通能力。由此看来,这就需要特殊教育教师具备较高的音乐素养、教学能力及跨学科知识,如特殊学生心理学、音乐治疗知识。相对来说,特殊教育学校在音乐教师的培养上,应更加注重音乐治疗相关知识的培训,创新教师知识体系和学生学习模式,使学生感受音乐的同时达到一定的康复目标。
        (三)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提高特校儿童的其他素养
        在当今教育背景下,多种学科深度融合已逐渐成为大势所趋,因此,音乐教学过程中也会或多或少地涉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内容、原理、方式方法等,而借助这些,可以有效促进特校儿童其他素养的提升,最终实现全面发展。如很多歌曲中极富文学性、历史性的歌词,通过学习,对于学生文学思维的培养和历史兴趣的激发都具有促进作用。此外,音乐教学过程中所借鉴的理工学科的方式方法,对于学生抽象思维的提升、科学方法论的构建等都具有十分显著的促进作用。
        (四)挑选合适的音乐
        在教育特殊儿童时,挑选的音乐治疗曲目往往决定了音乐治疗的效果。对特殊儿童给予音乐治疗,目标并不在于让特殊儿童完成音乐欣赏并且进行音乐交流,其核心目的是治疗特殊儿童存在的心理以及生理缺陷,缓解特殊儿童自身存在的行为缺陷等。因此,在挑选音乐曲目时,需要具备显著的针对性及目的性,包括歌词内容、表现方式,以及旋律快慢、时间长短等,都需要精心挑选与设计。除此之外,还需要分门别类地使用音乐曲目以及音乐作品。在选择以及使用音乐治疗的曲目时,切忌随意照搬,要按照不同地区儿童的实际情况,按照教师与儿童处在地区的实际风格,科学合理地选择曲目。
        (五)发挥音乐的美育功能,改善特校儿童的情感局限性
        对于特校学生而言,身体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感知条件方面存在的不足,导致他们在情感发展方面滞后于正常儿童。通过开展音乐课程,特校儿童用心用情感悟音乐的同时,自身的审美意识、技能也会得到提升。此外,在音乐课程中,儿童实现了在动感、情感、心理运动、认知等多个领域的学习。加之通过音乐的学习与鉴赏,特校儿童的动作协调性、多器官的参与性以及自身的联想力和想象力等方面都实现了长足发展,而这些因素都对思想、情感的升华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在特殊教育学校中开展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借助音乐课程的美育功能,改变儿童的情感局限性。
        结束语
        国内外的研究得知,律动课对于促进自闭症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律动课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有着媒介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虽然特殊儿童的律动课不能等同于普通意义上的音乐课,但是经过规划、设计的律动课,对于帮助自闭症儿童,确实有着提升感知能力、改善不良行为的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了解律动课中的各类教学环节,设计出适合自闭症儿童心理特征及个人特点的课程内容,积极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让自闭症儿童通过律动课建立与他人正常的社会关系,增强语言功能,与他人做简单交流,增强使用能力,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陈明霞.基于“特殊性”:近代中国教会盲校音乐教育探蹟[J].教育评论,2019(12):151-156.
[2]陈梦鸽.盲校音乐教育中培养视障学生核心素养的策略[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39(12):150-152.
[3]蒋勤楠,刘晓华.扬长教育理念下唱游与律动教学的实践探索[J].现代特殊教育,2019(23):40-42.
[4]张夏蕾.试论特殊儿童中实施音乐教育的措施[J].北方音乐,2019,39(22):156-157.
[5]刘伉卺.校本化启智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课程建设初探[J].教师,2019(31):96-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