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李岩胜
[导读] 对中药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并在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新的中药学类专业布局的基础上,对中药学专业的定位与人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进行论述。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医药学院中药学系  李岩胜  712000

摘要:对中药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实进行反思,并在社会多样化需求和新的中药学类专业布局的基础上,对中药学专业的定位与人才类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进行论述。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坚持“中医药思维与科学思维培养并重”和 “传承有特色、创新有基础、服务有能力”的基本原则,要深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关键词:中医教育; 中药学;人才培养;
        1、中药高等教育发展历史与现状
        中药院校教育起源于公元624年,即唐朝设立的我国第一个由国家举办的正式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唐代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大部分组成,类似于现代医学院校设置。不过历史上中药教育多以中医师承教育的形式得以发展,之后由于近代西方医学教育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中药教育也逐渐从传统教育方式实现了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据记载,1935年在北平市药业公会的倡议下成立了北平中药讲习所,这是有史可考的第一所中药专门学校。其后如新中国医学院、北平国医学院亦先后开设了中药学专业,但发展缓慢[1]。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式纳入高等教育体系。1960年部分当时的中医学院增设了中药学专业。20世纪70年代,国家正式设置了中药学专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整个中药行业需求,培养具备“认、采、种、制、用”能力的中药高级专门人才。近20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中药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变得多样化,导致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不断扩大,几乎涵盖了中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这一期间中药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其主要特征体现在:1)举办中药学专业的高校数量剧增:截止到2013年,全国已有165所高等院校举办了中药学类专业,其中举办中药学专业的高等院校97所[2];2)中药学专业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统计摘编》(http://www.satcm.gov.cn/1999—2013/main.htm)统计,2013年中药学本科专业招生总人数达到8426人,在校生总人数达到29063人,为中医药事业的进步和中药产业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中药学人才。
        中药高等教育自创立以来,就与中医高等教育共存、共生、共发展,这与西方医学与药学之间的关系明显不同。可以说,没有中医学就没有中药学,而没有中药学,中医学的发展也会失去动力和保证。中医高等教育与中药高等教育共同为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乃至中医药走向世界、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尽管中药高等教育作为中医药院校的核心专业之一,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中已经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迄今仍没有得到社会以及各举办院校足够的重视与关注。对中药高等教育体系的构建,政策、法规的保障,学科、专业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以及中药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承、教育教学、人才成长规律等方面的研究与实践还远远落后于中医高等教育。
        当前中药高等教育正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尽管一些学校在中药学专业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区域中医药产业发展状况对中药学专业培养目标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总体来看,中药学专业仍然存在以下6个突出问题:1)专业定位不明确,培养目标过于宽泛;课程体系庞杂,整合优化水平不高;以一个中药学专业培养整个中药产业所需要的多样性人才。2)专业建设不规范,办学条件参差不齐,中药学专业培养方案的内涵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极大。3)缺乏中医药特色,中药学专业设置与西药学没有明显区别;淡漠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不注重传统中药学精华的传承。4)实践动手能力弱,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足。


5)师资队伍建设滞后于中药高等教育的发展。6)教育思想落后,培养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育教学评价方式不适应,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
至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教高[2012]9号,http://www.moe.edu.cn),将以往的中药学专业调整为中药学类专业,下设中药学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中药制药专业、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以及蒙药学专业和藏药学专业6个专业,使中药类专业呈现出新的专业布局,这种专业布局的变化为中药学类各专业特别是中药学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中药行业的岗位分化越来越明显,如果说过去用一个中药学专业培养整个中药行业需求的人才是不得已的,而现在则可以自主地调整、利用多元化的中药学类专业来分担培养,以满足中药行业所需要的多样化人才需求。鉴于此,笔者认为,抓住中药学这一核心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重新思考和定位,进而根据中医药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中药人才岗位胜任力,满足社会对高水平、高素质中药人才的需求,不仅极具现实意义,也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同时也会为中药学类其他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
        2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的相关思考
        2.1中药学专业的定位与人才类型
        现阶段中药学类专业包括的6个专业中蒙药学和藏药学专业为民族药学,应另当别论;其他4个中药类专业中中药资源与开发、中药制药和中草药栽培与鉴定专业虽分别具有理学、工学或农学性质,但均为应用型专业,而中药学专业则更具有医学和理学性质。可以预见今后在中药现代化的推动下,中药工业及相关产业仍会迅速发展,并将形成更大的中药产业领域,涉及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兽药、中药美容、中药制药设备等相关产业[3]。大中药产业迅速发展对多样化中药人力资源的需求势必会在高等教育领域催生出新的专业。简言之,无论是与现有的其他中药类专业相比较,还是与今后可能继续分化出的新专业相比较,中药学专业更具有医科与理科性质,且具有基础性和发展性。基础性是指中药学专业是整个中药学类专业的母体专业,并且该专业、学科的进步可以成为推动整个中药学类专业、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发展性是指中药学专业不仅可以为本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也可以为中药学类专业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后续力量和基础生源,因此,今后中药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是基础创新型拔尖人才,而不应局限在应用型人才上。
        2.2中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应根据新的中药学类专业布局和本专业自身的学科属性与在整个中药学类专业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新的调整。整体而言,培养目标过于宽泛是目前各举办中药学专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今后一段时期内,各举办学校应针对这一问题,抓住新的专业布局的机遇,适度缩窄专业口径,进一步优化中药学专业服务方向,增强中药学专业对社会服务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中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能够从事中药生产、检验及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并在中药教育、研究、管理、流通、国际交流及文化传播等行业具备发展潜能的毕业生。中药学专业毕业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与职业素养,较为系统的中药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中医药思维,具有较强的传承、创新与社会服务能力;掌握相应的科学方法,具有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切实把中药高等教育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赵艳.民国时期北平中药讲习所教材述评[J].中医文献杂志,2012,30(4):45-46.
[2]彭司勋.中国药学年鉴2012[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3:2.
[3]张伯礼.扶持和促进大中药产业健康发展[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10(5):8-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