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周陈斌
[导读] 传统意义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而学生丧失创新力。

永嘉县金溪镇第一小学  周陈斌

摘要:传统意义的教学课堂当中,教师只是单纯的教授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因而学生丧失创新力。但是,新课改要求科学教育应该成为学生的素质教育之一,教师应该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将主要研究小学科学教学课堂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而进行改进的措施,将以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分析,来提升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素养;策略
        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小学阶段的学生大部分都活泼好动,对所有的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和新鲜感。因此,教师应该以学生的这一特点为目标进行出发,在课堂开始就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后在开展科学课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于课堂,高效率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声音的产生”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在课堂的最开始就播放视频等来。充分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可以利用多媒体来播放一些生活当中各种各样的声音的类型;或者让有天赋,热爱音乐的学生进行唱歌的表演,比如弹吉他,钢琴等。并且与此同时,教师还应该对学生提问,声音是如何产生的。也可以分组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通过这一些活动,能够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到声音产生了方式,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的同时,真正的学习到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让学生可以充分理解相关知识点,并且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优化课堂教学活动
        研究性活动是指学生需要通过分组来进行讨论老师所给出的主题任务。在这一活动过程当中,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小组内的每名同学都可以积极的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在探讨中学习,发散学生的思维。并且科学知识的相关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生活而提出的,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生活,在与课堂上所学习的科学内容相互联系,并通过小组之间的猜想,推理和探究而得出的结论,可以使学生在科学方面获得更多的自信,并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因此,教师必须创新自己的教学方式,逐渐加入探究性的活动来丰富自己的课堂,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大胆思考,从而得到结论。比如,在学习“材料的沉浮”这一内容时,在课程的开始,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根据书本上的内容来提出自己的猜想,然后将老师所提供的尺寸,形状,材料均不相同的物体进行选择,最后分组进行实验,制定相关的实验步骤,实验计划,将最终得到的实验结论与自己的实验猜想进行比对,反思自己在实验过程当中的不足,并且发现自己猜想时的不足。在这一过程当中,教师不仅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并且还培养了学生的交流能力,动手能力,使学生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实验过程当中的同时,可以积极的思考,进而真正的学习到知识,并且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善于利用科学资源
        传统意义上的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教师通常上用讲授式的方式通过书本来进行教学。


但是实际上,小学科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大的关联,因而课程资源十分丰富,所以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将教材作为辅助性工具,更多的带领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学习科学。而大多数父母通常还是稍微传统的思想,认为能够提升学生科学成绩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大量的阅读科学读物。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的智力水平仅限于可以读书,写字,而对于思维的发展却没有很大的提升,学生仍然还只是停留于接受教师灌输式的教学,却没有一颗想要去探索生活的心,因此,这样的方式并不足以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展。所以小学科学的教学过程当中,应该源于生活,借助生活,教师需要科学性的引导学生在生活当中发现科学知识,并且充分的利用科学的资源来理解课本上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理解房间里的浇花原则,卧室内电路的设计,父母所使用的羊角锤、钓鱼竿儿等原则,或者饮水食吸管的原理等等来进行探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用身边的事物来制造一些便于生活的设备,比如可以让学生利用废弃的饮料罐来制作电话的听筒,用饮料瓶,毛线等来制作出可以蓄水的花盆等等真正有意义的,可以便于我们生活的小实验仪器。只有在教学过程当中真正的融入这样的贴近于生活的小实验、小主题,才可以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并且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善于观察的眼睛,有一个愿意去探索、去思维的头脑,有一双愿意去实践的双手。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利用身边的资源来促使学生更好地发展,践行素质教育。
        四、培养小组合作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应该充分应用于现在的课堂当中,将传统的讲授式的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真正的发挥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学习土壤这一主题内容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进行分组教学,教师只需要给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土壤的成分,而后引导学生即可。小组内的成员可以根据教师所提出的任务目标来进行分析,讨论,制定实验计划。并且根据小组内不同人员的分工情况来记录实验的数据表格,而后得出小组内的结论。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让小组之间来讨论结论的差异之处,让学生动脑思考,并且找出自己实验当中的不足而再次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一个使小组内成员均赞成的结论。在这一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还可以让班级的每名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在真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的科学教学过程当中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应该遵循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不断增强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优化自己的课堂。让活泼好动的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可以充分的对科学课堂感兴趣,进而在学习相关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构建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小学科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张世强.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J].新课程(小学版),2010,000(003):58.
[2]向凯宗.浅谈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J].吉林教育,2010,000(010):62-62.
[3]赵礼彪.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小学科学课教学浅析[J].小学科学:教师,2019,000(003):186-186.
[4]吕国庆.扎根课堂,提升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以《降落伞》的教学为例,浅谈小学生科学思维品质的培养[J].知识窗(教师版),2016(8):29-30.
[5]胡卫红.浅谈小学科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8,000(074):1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