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有效科学教学策略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黄丽芳
[导读] 在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真实问题情境下的科学学习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把握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云南省保山市腾冲市滇滩镇中心小学  黄丽芳

内容摘要:在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真实问题情境下的科学学习是最有效的,我们应该把握有效的科学教学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关键词:情境教学  教学策略  核心概念  连贯性  有效
        正文: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生活中的科学为起点,建立‘四位一体’的教学观,强调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原有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经验出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各种资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认识科学,了解科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学会用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说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来自生活、社会,又高于生活,科学教育更应该为社会生活服务。因此,无论从学科要求、学科特点,还是从新课标理念角度来看,为了在科学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都应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真实的教学情境,才能唤起学生对身边熟悉的生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激发科学探究兴趣。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情境化教学”是指,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与知识紧密相连的、连贯系统的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的具体目标,学生通过思而行解决问题并发展潜能的实践过程。在课程创设的机会和环境中,要实现真实问题情境下的有效教学,教师应采用真实可行的科学教学策略与方法,才能达成教学的有效性。
        一、有效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
        刘克健将课程资源定义为:在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中,一切可以利用的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科学课程标准》提出:“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分为:学校、家庭、社区课程资源,即学校的实验室、科学教室、图书室、花草树木、生物角、勤工俭学基地;家庭饲养的动物与种植的植物;社区的科技工作者、各种工厂和选矿厂、农场、田园、科技实验基地、动物园、植物园、科技馆、科学研究所等,都是学生学习科学最有效的环境。我们云南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有色金属王国、七彩云南”之称,为孩子学习科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实现真实问题情景下的科学学习。
        例如:在探索热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亲临腾冲热海大滚锅,亲自测量水温,体验硝水蒸鸡蛋的过程,查阅那里的水质分析报告,从而进一步了解热能的开发和利用,激发科学的探究兴趣。在教学“岩石和矿物”这一单元时,可以让学生到就近的采矿场、选矿厂,亲自选取矿石,了解开采方法和技术,观察了解矿物特点,提高保护资源意识,再借助学校实验室的矿物标本,让学生通过各种方法观察研究,在真实的情境下领悟新的科学知识。在教学“动物大家族”,“我们来养蚕”等教学内容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亲身饲养鱼、蝌蚪、蚕等小动物,让他们在乐于从事的、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中,习得科学知识,获得直接感知和技能、乐趣等方面的发展。其实,学习是情境化的,核心概念必须放置在这样特定情境中由学生掌握。
        二、关注科学记录与积累,让师生带着自己的观点进行合作探究。
        学生作为一个生命个体,有着自己的思想与观点,教师要将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作为教学研究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每个单元的科学知识前,应指导每个学生将自己对本单元各阶段知识的想法、观点和问题清单梳理在科学记录单上,贴在教室醒目位置上,它可以帮助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情境和新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激发学习的需要,发现学习的意义。在单元学习过程中,以便修正、完善和补充他们对某个主题的原有想法,添加新的问题。


科学教师不但要努力看到、看清学生的原有观点,将他们卷入学习过程中来,自己也要针对学生问题清单,坚持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经常关注、反思社会生活,特别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观察、思考周围的社会生活世界,并用手机有意识地把生活中丰富的事实证据和自然现象记录积累下来,作为教学中最鲜活的情境素材。在教学中,有的放矢地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不断地思考、实践、顿悟,修正和完善自我的观点,从而改变自我。在单元学习结束后,再次指导学生观察并记录学习后的想法和观点,以及新的想研究的问题,这样不但巩固了学习知识,而且促进学生思维的新发展。
        三、利用有趣的实验创设情境。
        实验是学习科学知识、完成探究过程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实验是一项兴趣盎然的活动。创设实验情境,科学课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实验创设情境,教师并不需要过多的对课堂教学指导,只要为学生通过足够的实验仪器,观察探究时间,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真实的实验情境获得知识。实验情境的创设必须要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充满兴趣,激发探索动力。
        四、注重新旧情境间的联系和学习情境的连贯性。
        在真实情境化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原来熟悉的情境展开教学,帮助他们和新的情境之间建立联系。每位学生通过原有认知与教师创设的新情境的互动,会更容易修正和发展自身的观点和想法,并把知识迁移到相关的情境中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巧设悬念,创设多种新情境,让学生把原有的知识、经验迁移到新情境中,使学生有尽可能多的机会在新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教学中,教师先出示一电路板,设问“有什么方法使小灯泡亮?”学生答:“合上开关。”进一步追问“假如没有开关,有没有办法能使灯泡变亮?”学生即答:“用金属片或铅笔芯接在导线两端,就能使小灯泡变亮。”这时教师请他们试试,并让他们说说,什么物体能使小灯泡变亮起来的,这样让学生在这种新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小灯泡亮与不亮来证明该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
        目前,科学课程设置的有用知识是具有一定的连贯性的,所以教师在设计一课或一个单元教学时,应以连贯的情境为学习载体。因为各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我们的科学教学应该将科学教育围绕核心概念来组织和开展,关注每一个科学概念间的联系,以此为学习提供一个个具体的、连续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将一个个科学概念具体化,并在各概念间建立成有组织、有结构的联系,形成认知模型,从而有效地建构核心概念。
五、延伸课堂教学,迁移运用科学知识,优化课外科技活动,激发孩子课外研究兴趣。
        科学探究问题许多来源于生活实际,科学知识往往又服务于生活,但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有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及已有的知识背景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教师要善于处理教材,重视对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课外科技活动是孩子成长的沃土,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选取学习情境,以真实的生活事件为基础,创设操作性较强的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通过探究活动,巩固科学知识,再现科学探究情境,真正明白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价值。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当学生已经了解了电路中开关等各元件的作用后,教师可以创设课外活动,让学生设计制作红绿灯模型,学生根据所学科学知识,利用干电池、导线、曲别针、图钉等不难设计出十字路口的红绿灯模型。在动手操作、不断测试、观察对比等活动中,再现了科学课堂教学情境,延伸了课堂教学知识,把学习过的科学知识综合利用,动手能力、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得到了全面提升,更激发了学生不断探究科学的兴趣。
        总之,在科学教学中,情境教学具有很强的感染力,真实问题情境下的科学学习是最有效的,它能调动学生内在的潜力,使他们最热情地投入学习中,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主动动手,积极探究、实践、创新科学知识,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2】《小学科学有效教学》——丁邦平/主编。
【3】刘克健的[学位论文]——《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04:9。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