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董喆
[导读]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能力的培养。

濮阳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董喆

摘要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三个方面,并强调了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方面能力的培养。通过体育教学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最基本的途径之一。体育课是学生的必修课,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有形势和教材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所收到的效果是其它各学科无法比拟的。本文从体育教学的角度,探讨在新的课程改革标准的要求下,体育教师如何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   思想道德  良好人格   快乐体育
        一、正确认识体育教学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让学生成为一个有良好道德、健康合格的公民,是体育教学中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首要目标。由于体育教学方式和教材的特殊性,体育教学中蕴含着很多尚未开发出来的优势职业道德教育资源。例如,体育教学中的很多项目(如武术、体操、体育舞蹈等)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些规则对学生的行为起着约束作用。体育教学首先教育学生对规则的履行,并逐步形成习惯。例如在讲到“中国与奥林匹克运动”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配合讲述,从旧中国人民被称为“东亚病夫”到中国加入国际奥运会,一直到1984年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并获15枚金牌世界第4名,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获51枚金牌世界第1名。这时学生们由一开始的悲愤直至兴奋得窃窃私语,此时教师不能因为纪律而扼杀学生的这种情感流露或简单地就此了之,而应启发学生分组讨论“为什么中国的奥运会成绩越来越好”?同时用多媒体展示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比赛中的飒爽英姿,并在图片背景中放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到运动员比赛和获胜的风采,同时也能明白在运动员的背后是强大的祖国与人民,个人的荣誉也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这些原本对学生来说很抽象的东西通过多媒体展示、教师启发、同学间的讨论及自己的思考、比较、成为了可以实实在在听到看到、感受到、甚至可以指导自己日后生活学习的思想动力和处事准则。
        二、不能忽视道德价值观对体育教学中落实职业道德教育的影响
        在多元文化交流冲突的信息时代,道德价值观的范畴正普遍趋向广泛,人们在生活中不再只是通过具体的道德规范或行为规范来体现道德价值,而是转向具有普遍适应性的道德品质来确定价值标准,诸如合作、正直、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宽容心、民族意识、国际理解、人类友爱等。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渗透职业道教德育时也应注意由内向外、由约束向养成的目标转换。道德价值观念的如此转换对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工作而言是具有前瞻性的挑战,也是现实性的机遇。无论是从职业道德价值观念的广泛性还是价值判断的主体体验来看,体育教学都具有与其它学科教学不同的德育优势条件。


例如,我们上室内“奥林匹克运动”课时,通过讲解来让学生明白古代奥运会的起源主要是出于战争的需要,明白古代统治者鼓励人民锻炼身体是为了需要身体强壮的士兵去打仗;通过请学生分组拼五环的比赛来加深对“团结、公正、友好”的五环精神的理解;通过对奥运会格言的阐述来让学生真正理解不怕困难勇于向“更快、更高、更强”的极限挑战的体育精神比表面的“跑得快、跳得高、力量强”更为重要;通过对奥运精神的理解并与古代奥运会的比较,来明白现代奥运会的意义已经不再是出于战争需要,而是为了提高体育水平、发扬体育精神、促进全世界的“和平与友谊”。另外,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当中国申奥成功、中国男足首次进军世界杯以及中国运动员在赛场中捷报频频凯歌高唱时,体育教师要不失时机地与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各类体育知识,让学生们形成爱国主义情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为社会和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价值。
        三、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职业道德教育不仅是要形成一套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正确的道德信念以及与此相适应的行为生活方式。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把职业道德知识的学习转移到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教育等品德能力培养的轨道上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其次,要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由强制性向自主性转变,应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相对动态的课堂环境,通过师生、学生之间、民主、平等的交流与合作,启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道德判断能力、道德行为选择能力和抑制不良影响的“免疫能力”。这种自育的能力养成,有助于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适应社会的变化。这样才能使体育教学中的职业道德教育真正实现由灌输性向实践性转变,通过学生的亲自参与实践,使学生形成知行统一的良好人格。例如,在体育课的耐久跑或跨栏跑中,常有学生摔倒后立即爬起继续参加练习的事例,教师应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对培养学生道德自育能力以及勇敢顽强、拼搏进取、为班级集体争光的精神产生积极作用。又如,体操中的互相保护与帮助可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队列队形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值日生轮流借还体育器材和整理场地,可以培养热爱集体、热爱公益劳动和爱护公物,并逐步建立起责任心;再如,在体育教学中还有一些自强不息的优秀学生群体,这些学生多数来自困难家庭、不幸家庭,或自身存在着某种残疾,但是他们勤奋好学、艰苦朴素、勇于进取、自强不息,这种精神得到大家的认同。
        四、处理好职业道德教育中“形”与“质”的关系
        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时一定要摒弃形式主义,摒弃理论空话与教条,认清新时期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不能夸大或只做表面文章。在这里,我想有必要再提一下体育教师的道德人格问题,因为它决定着我们的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与其它学科教师相比,体育教师与学生之间更存在着一种“亲密性”,在这种“亲密接触”中,体育教师可能比其他教师更多一份人格暗示与辐射,体育教师要一改散漫、荒疏的恶习,以自己语言的优美、行为的文雅、生活的朴实、衣着的整洁、态度的积极、思想的进步和作风的正派,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所以,体育教师首先应具有希望在学生身上建构起来的普通公民道德,还必须率先修养希望学生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养成的一些特有的良好品质(如尊重他人、公平竞争、敢于争先、民主、果敢等)。“身正为师 学高为范”,必须实事求是,必须脚踏实地地去完善自己。真正起到有效性教育作用的只能是在言传身教中的教师的道德修养,而不是“育”。这也正是在强调职业道德建设的今天,我们必须以百倍的警惕防微杜渐。最后,在我们宣扬与实现“快乐体育”的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落实职业道德教育也完全可以使其成为一种“愉快德育”,一种让学生个性尽情舒展的德育,一种能促使学生健康人格可持续发展的职业道德能力。
参考文献:
《学校德育工作全书》主编刘斌,九州图书出版社。
《教育教学改革》主编寒天 蒋宗尧,延边人民出版社。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