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派花木蟠扎审美化教学模式建构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周顺洪
[导读] 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秉承“文毓花乡,德润王朴”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办学历史中的红色资源和学校所在地——中国花木之乡的地域特色,走出了一条“红色铸魂,绿色筑梦,金色成长”的特色发展之路。

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曹选成  周顺洪

摘  要:重庆市北碚区王朴中学校毗邻重庆市两江新区,位于素有中国花木之乡美誉的北碚区静观镇。学校在办学实践中秉承“文毓花乡,德润王朴”的办学理念,充分挖掘办学历史中的红色资源和学校所在地——中国花木之乡的地域特色,走出了一条“红色铸魂,绿色筑梦,金色成长”的特色发展之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结合重庆市渝派花木蟠扎技艺非遗项目,以审美化教学理论和教学基本模式为理论依据,学校探索建构了“1236+N的渝派花木蟠扎审美化教学模式”,即“一个项目、两个结合、三个阶段、六个环节、多维联动”的审美化教学模式。
        一、一个项目
        “1”,即一个项目,是指重庆市非遗项目渝派花木蟠扎技艺。中国花木之乡静观镇种花历史可以追溯至南宋乾道年间,以后逐步形成蟠扎曲压的园林艺术。因1997年重庆市升为直辖市后,就简称为渝派花木蟠扎。渝派花木蟠扎技艺,是古老的园艺技术,技法讲究,既别致巧妙,又复杂多变,并以其桩头、盆景、根雕、蟠扎成为全国五大花卉艺术流派之一的川东花卉艺术发祥地。2009年9月,静观花木蟠扎技艺被重庆市人民政府纳入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学校利用中国花木之乡得天独厚的花木蟠扎特色项目,作为审美化教学的“点”或“基点”,开展基于渝派花木蟠扎的审美化教学的实践研究。
        二、两个结合
        “2”,即两个结合,是指校企结合。学校成立了非遗蟠扎社团及相关活动小组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学校先后与对山居、重庆东篱盆景专业合作社、重庆倪赖花木专业合作社、鑫峰园林公司王朴烈士陵园、缙云山风景区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校师生搭建蟠扎技艺实践场地,借助其技术和相关资源,传承渝派花木蟠扎技艺。学校与北碚区静观镇花卉协会、静观镇花木盆景合作社合作,得到渝派花木蟠扎高级园林技师的精心指导,非遗蟠扎社团的学生及其作品多次参加各级各类展示、展评活动,均获得一致好评。
        三、三个阶段
        “3”,即三个阶段,是指审美——立美——创美三个逐次递进阶段。审美,就是美的欣赏与鉴赏,是审美者对审美对象积极主动地审视的过程。它是包含着注意、感知、联想、想象和理解的心理活动,融合了审美者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思想感情与审美理想。立美,就是创建美的实践,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以及塑造人类自身。它包括内容美、形式美、方法美、过程美和结构美等。创美,即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合规律性即真,合目的性即善,真与善的统一即美。审美阶段侧重于学生通过学习花木蟠扎知识、观赏花木蟠扎作品发现与认识美的规律,立美阶段侧重于学生通过示范、交流、试作等按美的规律去实践,创美阶段侧重于学生实作、展示等去实现美的目的。
        四、六个环节
        “6”,即六个环节,是指感知——示范——试作——交流——实作——展评。学校在长期的审美化教学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课程基地——绿色课题——蟠扎社团——课外实作基地的绿色课程体系。编制了审美化教学的《渝派花木蟠扎审美学》教材,建好了包括全套教学设计、练习作业设计、部分教学视频、校内和校外综合实践基地等教学资源。
        在大量、长期的教学实践基础上,逐渐探索形成了基于渝派花木蟠扎技艺这一“视点”的审美化教学六个环节。以蟠扎为审美对象,通过感知美、尝试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审美化过程,实现审美、立美和创美的审美化教学目标。感知环节,社团教师带领学生前往对山居等实践基地进行参观,直观感知渝派花木蟠扎的艺术美,激发学生尝试制作的内在动力;示范环节,在社团教师的组织下,实践基地的蟠扎技师为学生演示渝派花木蟠扎的技法,详细说明其技术要领;试作环节,学生在社团教师和技师指导下用金属丝尝试练习蟠扎技法,特别是渝派花木蟠扎的主干、枝叶等技法;交流环节,学生相互间交流对优秀蟠扎作品的审美感悟,练习渝派花木蟠扎技术后的感受等;实作环节,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基本技法,通过反复练习,逐渐熟练掌握花木蟠扎技术,制作渝派花木蟠扎作品;展评环节,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制作,初步形成渝派花木蟠扎作品,根据作品的样式配置好花盆,为作品命好名,将作品置于学校非遗项目传承展示园内展示和评价。(附:评价指标)
        五、多维联动
        “N”,即多维联动,非遗项目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以非遗项目为载体的审美化教学更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必须借助社会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效益。
        (一)多主体联动
        即政府、学校、教师、企业、家庭和学生多主体联动。学校非遗蟠扎社团多次外出参加展示交流活动。


先后参与了由重庆市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教委、市财政局等部门组织,由北碚区相关单位承办的“寻根乡愁·留住非遗”——重庆市乡村学校少年宫非遗进校园现场展示活动。参加了由北碚区宣传部、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等单位组织、部分学校协办的“北碚区2019年传统文化闹元宵系列活动”。学校鼓励学生参与静观镇政府主办的“中国花木之乡——盆景蟠扎传统工艺作品比赛”等活动,通过作品参展、现场观摩等形式,感受传统技艺之美,进而影响学生的劳动观念,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
        学校开设非遗蟠扎社团,让蟠扎技艺传承人将技术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再将自己学到的技术带回家中,通过小手牵大手的形式带动学生家庭的花木产业提档升级,增加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学校计划将学校教师创造出的蟠扎丝练习方法向社会推广,让更多的老百姓掌握渝派花木蟠扎的基本技法,为非遗传承、乡村振兴贡献学校的力量。
        2020年12月,由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美育研究中心赵伶俐教授等筹建的“北碚区柳荫镇艺术粮仓”落成。学校组织部分精品蟠扎作品积极布展,获得各界参观人士诸多赞誉。
        (二)跨学科联动
        即美术、综合实践、生物、历史、语文等学科联动。渝派花木蟠扎技艺具有深厚的历史,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其对象是活着的植物;其表现方式除了植物的枝、干、叶等表现形式,还可用形象的书面或口头语言加以表现;需要劳动群众付出劳动、通过实践将观念中的形象变成现实的作品。因而,只有实现与蟠扎技艺相关的多学科联动,才能实现渝派花木蟠扎技艺的传承、发展和创新。
        (三)跨学段联动
        即小学、中学、大学等学段联动。为更好地实现对渝派花木蟠扎技艺的传承,学校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系统性地整合各学段的教育教学资源:学校联合同处花木之乡的静观镇中心小学,以渝派花木蟠扎为载体,建立课题研究共同体,形成从小学到高中学段的蟠扎教学课程体系;学校与西南大学的美育研究所、劳动教育研究所合作,建设美育教育、劳动教育研究基础,开展以渝派花木蟠扎为载体的美育、劳动教育研究,为学校深入推进渝派花木蟠扎相关研究奠定坚实的智力基础。
        (四)跨领域联动
        即以美育为统领,融合劳育、德育、智育、体育,实现五育并举的目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通过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渝派花木蟠扎技艺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为价值追求,以美为统领,实现以美育德、以美促智、以美健体的跨领域联动。
        附:
        渝派花木蟠扎评价标准
        作品要求树气顺畅,枝干蓄养年功显现,布局合理,结顶自然、成熟。下面以100分为总分,对蟠扎作品进行量化评比。
        一、作品整体造型(30分)
        富有诗情画意,形格鲜明。构图优美,布局合理,主次分明。有藏有露,虚实得当。气韵生动,顾盼传神,互相呼应。
        二、树干技法(35分)
        树干蟠扎符合渝派花木蟠扎技法的要求,有筋有骨,有变化且大小比例过渡合理。
        三、枝法布局(25分)
        剪扎结合,枝托四歧分布,布局合理。枝条流畅有变化,脉络相贯,清晰可辩。有聚有散,层次分明。
        四、配盆(6分)
        渝派花木蟠扎作品需要根据树形等装配花盆,使作品成为一个可以移动、观赏的整体。花盆的形状、大小、色泽与作品配合得当,盆面处理美观、雅洁、大方。
        五、题名(4分)
        贴切、精练、高雅,寓意深长,起到点明作品主题,概括意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范蔚 赵伶俐,审美化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0
[2]彭吉象,艺术鉴赏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0
[3]查有梁,“审美—立美”教育模式建构(J),课程 教材 教法,2003年第4期
[4]曾宪烨,树木盆景造型技艺详解(M),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4
[5]席勒(德) 著 张玉能 译,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7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