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培养中职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发表时间:2021/7/5   来源:《教育研究》2021年8月下   作者:林志峰
[导读] 培养中职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一项伟大的心育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要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才能为祖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梅州市梅县区第一职业学校  林志峰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勉励广大青少年不畏艰难,矢志奋斗,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而对于有“人类文明的工程师”之称的中职教师而言,责任尤为重大。
        中职生的普遍特点是:学习基础差、自卑心理严重、学习意志薄弱、严重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下面,我将结合本人多年来的教育经验,谈谈如何培养中职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首先,培养中职生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从“心灵”上着手,才能更有效地感化他们。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至今90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热血青年呕心沥血,前赴后继,以不惜牺牲自己年轻的生命为代价换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幸福;多少有为青年挥洒宝贵的青春奋斗在“革命战线”的最前列,开拓进取,终老一生而无怨无悔。现今大多数的孩子,大都是生活在幸福家庭之中而缺少磨炼。从小学一路走来,到了职业中专学校,懒性惰性已经根深蒂固。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应该分阶段进行,不宜操之过急;要重视“心”的感化,让学生从心底逐步形成逾来逾强的的观念。我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影片,比如让学生观看《上甘岭》、《雷锋》、《金牌工》、《邓稼先》等,对学生心灵一次又一次的洗礼、净化、升华,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其次,不断强化,养成中职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第一阶段,我从“心灵”上感化,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奠定了基础。接下来,我会给学生一个具体能够达到的目标,就是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了。在这一个长期的实验活动中,我采取了学生监督、老师观察、民主评定等多种方法,最值得一提的是利用“学生行为记录本”,要求每个学生都记录自己每天学到了什么(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中所学的一切)遇到了什么困难并且是如何克服它们的,并做定期进行交流。由于实验时期长,学生出现了各种情况,第一类学生在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内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付出努力也多,记录的内容也非常丰富,但过了一段时间逐渐放松了自己要求,内容渐渐减少了。我在总结之时要求这一类的学生按时期自我统计,学生往往因为有始无终而不好意思,就会去努力改进。我把这种方法称为“自我调整”。第二类学生每天都能记录很多内容,能坚持较长的时间。对于这类的情况,我把这类学生的内容与其他(所选取的)学生内容交流,进行对比,我称之为“比较调整”。而第三类的学生,他们基本上做不了,有时能完成一两次,但即使这样,我也不批评,而是采取及时鼓励和表扬的方法,有一次表扬一次,我称之为“即时调整”。在对这些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我会对他们定期地进行适当的调整、归类,督促或鼓励学生,促进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第三,结合家庭教育,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如今家庭教育与学校乃至社会教育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比如我要求“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而一些家长总是在他们上学时嘱咐:“没有钱用时就告诉我,我会微信发过来给你!”,还有我强调学生在节假日时必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但是部分家长非但不让自己孩子干活,还抽出时间来照顾他们;如此等等,虽然家长的目的是为自己孩子好,给他们提供“温室”让他们无忧无虑地成长!这不但不利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而且还会“加速”他们对“温室”环境的依赖性。面对这些问题,我要做的是“联系家长”:我先向每个家长说明这个实验的目的——培养他们迎难而上,战胜自我的优良品质,然后我紧紧抓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向他们解释这种品质是每一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心路历程,最终,我让家长回忆他们年轻时的岁月,明白要对自己的孩子慢慢放手,孩子的路要让他们自己摸索,就这样,经过与很多家长的沟通、交流,充分认识到这个实验的重要意义,家长们由原来的不关心变成了大力地支持,积极配合学校和老师教育,从而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种联合家长的共同教育的方式,有效地弥补了教师的单一说教。学生在“家校共管”之下,自我要求,克服困难,在品质形成上更进一步了。我在实施“家校共管”的同时,注重跟踪调查,让学生把课堂上接触到的历史古人或伟人与自己的亲身经历对比,把现实经历与自己的理想对比,让学生明确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以弥补学校教育的局限。
        第四,引进“即时评价”的教学方式,激励中职生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一本书,一只粉笔”,但这往往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做法,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学生无心听课,上课不喜欢做笔记,更有甚者连课本都不想打开,课堂纪律松散,通常是睡成一片,或是拿着手机在玩游戏;而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和作业、运用微课提高课堂趣味性等,结果往往是大部分学生在争分夺秒的利用上课可以用手机的机会来玩游戏、刷抖音、聊微信等,严重偏离了老师的初衷,这会让老师觉得课堂管理比较困难,不知该如何平衡课堂中运用手机的利弊。有效地推行多元化的即时评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作为个体的学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育教学应该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对学生的评价应体现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合为一体,即由传统教学评价中过分偏重知识与技能,发展为一要评价知识与技能,二要评价过程与方法,三要评价情感与态度。教师即时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在体能、技能、行为、态度、努力程度等表现出来的情况,进行及时的针对性的口头表扬、物质奖励、精神鼓励或善意的批评等,来激发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鼓励他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让学生得到自主发展。
        最后,结合相应的专业,加强中职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他们“免疫力”。虽然很多学生在同学心目中,在学校表现很好,可是离开学校、走上社会以后,会有一部分人发生质变,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的"免疫力"太差。针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带全班同学到学校城效的机械厂实习两周,让他们切实体验现实社会中的工作环境。具体的操作方法是让他们分组——每两至三人为一小组,分配到各个工作岗位,严格按照工厂的管理方法和作息时间上下班。这样,学生因为经过长期间的训练,能基本上适应工厂的生产生活方式了,而且,他们会很自觉地充分利用在工厂的时间把专业技术学到手。这种一举多得的效果,也就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了。
总之,培养中职生艰苦奋斗精神是一项伟大的心育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要通过长期艰苦的努力,让学生从“内心”明白在社会生活中必须经过艰苦奋斗,才能为祖国、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投稿 打印文章 转寄朋友 留言编辑 收藏文章
  期刊推荐
1/1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
邮件主题:
推荐理由:

写信给编辑
标题:
内容:
您的昵称:
您的邮件地址: